APP下载

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2016-06-07奚晓珠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班

奚晓珠

摘 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一、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

(一)探究的目的性不强,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的。

(二)探究的视角较窄,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探究内容较局限,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探究的过程直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假设可能的情况,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Bronfenbrenner.U.&Croutou.A.C.)对环境的定义,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在“闻一闻”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一种材料多种玩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向师性强,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他们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所以,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出现随意性,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春天树光秃秃的,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嗖一下子就没了,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注重探索过程,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02.

[2]刘彤.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语运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小班
谈小班幼儿入园难适应的应对策略
小班入园“慢”适应四式四法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
小班幼儿绘画的指导策略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