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小鸟不再孤单
2016-06-07刘淑会
刘淑会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因父母离异而苦恼的孩子,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存在问题,他们通常表现为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学习成绩显著下降……他们缺乏安全感,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如果在这个期间不抓紧教育和指导,掉以轻心,放任自流,未来发展很难预料,普通儿童如此,聋哑孩子更是如此。我们班级的小×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小× 性别:女 先天性耳聋 年龄:14岁 五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脾气倔强,情感脆弱,对父亲痛恨、不服管教。
2.情绪变化激烈,消极情绪多而突出,性格上变得偏激易怒。
3.自尊心较强,自卑心较重,自信心较差。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父母离婚,别人谈话时又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在谈论自己、影射自己。
4.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原本成绩中上等的她自父母离婚后跌落至班级最后,与同学关系紧张,严重不合群。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小×今年14岁,先天性耳聋,平时只有母亲一人照料,所以她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和母亲的交流和互动很多,和父亲的沟通很少,几乎不做交流。父母离异后,小×由父亲抚养,父亲及其家人都认为这次婚姻的失败是因为小×妈妈的种种原因造成的,所以不允许其见母亲。为了能够见到母亲,倔强的小×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偷偷离家跑到外婆家,以跳楼、投河的极端方式胁迫爸爸、奶奶,“叛逆”的小×就更加“叛逆”了。小×就如同一只孤独的小鸟,找不到可以让她心灵安宁、憩息的港湾。
四、个案分析
针对小×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她的个性问题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1.由于家庭的变故,对母亲依赖很强的小×从父亲那里得不到、体会不到父爱,再有先天性耳聋的她又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倾诉,所以使她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的许多异常现象,比正常家庭的普通孩子更为复杂、严重。这时的她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家人没有能力管教他,形成管理的真空,使她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做错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父亲、奶奶过于压制小×对母亲的爱,同时也不允许母亲施爱给小×,家庭气氛沉闷,情绪常受压抑,关系比较紧张。父亲和奶奶也很少顾及孩子的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其母亲的不是,还将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心中原本高大的母爱形象轰然倒塌,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性格上变得偏激易怒。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分头做父亲、母亲的思想工作,尽量弥补小×的情感缺陷。要让小×父母认识到离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大人们合不来,可以分开,但对孩子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不能减少,为了帮小×克服情感心理障碍,要求其父母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女儿多一点爱和关怀,见面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败坏对方的名誉;要尽量多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使孩子明白离异后的父母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关怀、教育和抚爱;有意识地让孩子开阔眼界和心胸,把来自家庭不愉快的情感排解开,让孩子的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引导孩子用良好的意志品质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2.请其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更加理性,注重小×健全人格的培养。不要为了争取孩子的偏爱,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因为这种娇宠溺爱、嫌弃不管或专横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导致孩子为迎合某一方采取不当的做法,形成“双重人格”的障碍。所以小×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以社会道德规范和健康的心理要求,帮助孩子树立坦诚、正直、果断、谦虚、坚强、沉稳的健全人格,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
3.在学校,我针对小×当时的症状及时疏导,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及行为。我教育同学对她多加关心和关爱,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和小×交往,相互促进,建立同龄伙伴间可倾诉和疏导的氛围及正常的交往关系;专门为小×建立单亲家庭档案,加强对她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针对小×出现的各种状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她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举办集体活动等,营造关爱小×的氛围,使她尽快融入大集体。比如小×的舞蹈表现力较强,我就鼓励她在集体舞比赛中担任领舞,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在中段集体舞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小×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脸上的笑容就像那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六、教育效果
每个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经过其父母两年多的努力及学校师生共同的友爱帮助和小×自己的努力,小×这个让家长和老师皱眉头的孩子,和父亲、奶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和同学也能友好相处了。这只孤独的小鸟终于不再孤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拥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
参考文献:
翁来兴.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10(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