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数学合作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6-06-07孙玉萍
孙玉萍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互动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被许多教师广泛接受与运用。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师素质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课堂秩序混乱
经常在学校听课时发现这样的现象,每堂课教师总是会让几个学生围成一组,便于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到新鲜。但学生坐在一起或窃窃私语,或做小动作,课堂秩序混乱。而教师在这时明显感到很吃力,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2.学生合作水平不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像有一种错觉,一听说分组学习,就好像可以自由了,另外合作水平不高,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参与率低下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多数活动都由小组里能力优秀者承担,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参与合作学习率低下。
4.合作内容价值不高,学生缺乏兴趣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不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引不起学生合作的欲望及兴趣。
二、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几点思考
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外,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情境,精选合作内容,诱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良好的、和谐的合作交流学习情境是成功开展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可能性”的认识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课前可以让各个小组准备黄、白乒乓球若干,纸箱一个,分组实验,做好记录,由于这个合作起点低,所有学生都会做,通过合作学习,每位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以及摸到的可能性跟什么有关,这个合作学习的设计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性高,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合作学习的互动、有效。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合理分组,确立小组长
对于合作学习的分组要机动、灵活,根据合作学习内容及形式灵活安排。学生要合作,首先要有一个合作的团体,过大过小的团体都不利于学生合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4~6人组成一个组。组内成员可以按成绩划分,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让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搭配,后进生和后进生搭配,这样便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与其他组展开讨论。在分组过程中,对于小组长的确立,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2)合作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倾听别人发言
良好的学习氛围固然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如果不倾听怎能吸收别人的精华?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谓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会在倾听中博采众长,激发灵感。另外,只有认真倾听,观察,才能对别人的表现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3)敢于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的差异,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对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或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组织,引导好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如,让四名学生分别从四个方面把他们观察到的物体图形画出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猜猜哪幅图是哪位同学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不同方向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教师在整体调控上应把握好度,防止学生把质疑当乐趣,胡搅蛮缠,扰乱课堂秩序。
4.注重合作学习评价,促进合作小组反思
教师要建立合作评价体系,适时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促进小组反思。可以采用三级评价:对个人、小组、全体进行评价,这样能增进小组的团结合作。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到只有自己不懈努力,才能提高小组的成绩,并且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反思中形成合作能力,小组在反思中增进了团结,提高了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刘萍.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浅谈[J].学周刊,2012(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