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2016-06-07黄红文水军
黄红+文水军
经常听到老师埋怨,一个新知识点讲过无数遍,例题也举了很多道,但学生还是不会。仔细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基础很差,无法串联知识点;二是学生参与度不高,人在课堂,而思维却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第一个原因,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但对于第二个原因,教师却较少思考。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自己的课堂。
一、学生动脑了吗
多一点时间等待可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缺少等待的提问,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动脑,在回答问题时会不够全面、准确,还经常会出现卡壳、“一言谈”的现象。长此以往,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如果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动脑筋,学生可以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全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回答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这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多一点时间等待可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不同的个体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然而,一些教师却经常以那些少数思维较活跃、善于展示自己的学生为标准来要求整体学生,这对学生是有害的,对于那些思维较慢、缺乏自信的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难接受和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就算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会由于思考时间不够而出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现象。长此以往,会对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严重的打击,会让他们变得自卑,这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筋,得出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当然这种给一定时间的等待不是毫无意义的随意守候,而是一种期待与信赖。这种期待与信赖蕴含着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当有人站在他背后准备为他喝彩时他一定会把脚步跨得更远,因为他期待这掌声。也许这种等待会占用一点课堂时间,但这几秒钟往往会创造出几十分钟创造不出的价值,这几秒钟也许对一个孩子就是一辈子。
在课堂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学生动手了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可见,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与学生的动手紧密相连的。当然动手操作不是让学生去做漫无目的的操作,而是要带着问题去实践,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一课时,学生每人准备四根小棒(一样长的两根,一样短的两根)摆出长方形,在摆的时候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是由四根(其中两两相同)小棒围成的。这个体会很重要,因为这就是长方形周长的本质内涵。接着老师提出:长方形的周长在哪里?它的周长怎样算?学生边操作边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操作中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可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这个比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印象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动手操作有了自己的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再是平面的、禁止的、枯燥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有趣的。同时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说话了吗
在课堂上,语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学生说话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外化的过程。学生要想说好就要先想好,要想学好就要先参与,所以学生的发言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在思考之后说话,说有思维价值的话,并及时给予肯定。如,教学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道题:一台铺路机,一天铺路83米,6台铺路机24天就铺完一段路,这段路有多长?学生回家预习后都能够列出算式83×6×24或6×24×83。但学生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第一种83×6×24表示什么意思?先让同桌之间说说,再请几位学生(好、中、差)到讲台前说给其他同学听。经过一番争论后得出:先求6台一天铺路多少米?再求24天6台一共铺了多少米?(也就是这段公路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可见,让学生说话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课改到了今天,终归回到高效课堂上来。按课标要求,数学课周课时才4节课,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袁飞强.激活思维,点燃创新火花[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