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的延伸
2016-06-07宁春才
宁春才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结构严谨,短小精悍,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句话很明确地说出兴趣教学具有强大的引力,也是引导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
为了讲好杜甫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把学生带入一幅清新隽永、生机勃勃的画卷当中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
一、以简笔画引导学生入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读到“黄四娘家花满蹊”时,教师根据诗意,为学生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幅“微风轻拂,绿叶飒飒响,花影婆娑”的彩色简笔画。同时教师进行语言渲染:稀疏篱笆环抱一座院落,其间青藤缠蔓,紫粉色的牵牛花绽开笑脸,篱笆间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江边,小路两旁无数盛开的花朵争芳斗艳,花枝繁茂,掩盖住了小路。因为小学生对色彩感强烈的直观画面十分感兴趣,教师再通过语言渲染,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联想黄四娘家附近江水平静、渔船静泊、家人互谈的场景。这些场景诗人虽然没有提到,但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画面这种直观教具和形象化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借助媒体引导学生入境,升华诗文意境
当学生诵读“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时,教师接着在黑板上勾画出“盛开的鲜花中上下飞舞的蝴蝶不间断地吻吮着花蕊,黄莺鸟在花丛中啼鸣”这样的简笔画,同时播放黄莺鸟啼鸣的录音,再现诗中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热爱。此时此刻,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这首诗的画面,学生伴着古筝曲听老师诵读,闭目静听,并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人描绘的景象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学生似乎感悟到了春风吹面,闻到阵阵花香,好一派辉煌灿烂的明媚春光,进而也很自然地讲出诗意,感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好的教学情境,具有一种感染性和催人向上的力量,也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用贴切的过渡语,借表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画面
教学古诗,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情境中悟真情,进入角色,如临其境。教师善于动脑处理上下行诗的过渡语,学生就会很自然地随着教师的语言,通过大脑不断构图来理解特定环境下的诗人情感。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出诗句,我做了这样的渲染:“花开细柳随风醉,黄鹂啼破艳阳天……”然后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样处理,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思维,构制立体画面,这就像戏剧中的楔子一样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理解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在教学古诗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画面,学生凭借创造的情境、渲染的气氛,变诗中的情境为我情我景,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对诗意的感受,诱发学生的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语言的渲染引出诗句,也能使全诗讲解起来显得紧凑、连贯。既有形象画面,又有立体感知,学生的情与作者的诗情融为一体,学生理解诗文透彻,也就很容易把整首诗很快地连讲出来,因此可大大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时,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句子,春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杏树、桃树、李树都开了花,草儿都穿上了什么样的衣服呢?如果你看不到就凭着自己的想象写出来。“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园中仅有红杏出来吗?难道没有飞鸟、蝴蝶、蜜蜂吗?想象的空间很大很大,这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写作,学生会很快写出喜欢的春景图,内容也很好。
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解决疑难,再造想象,训练写作
“只有亲自去体验,才知道水有多深,路有多长。”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存在疑点,诗中所用的“铺”字把一幅江水浸染、红绿相称、水天相接的秋江夕照图描绘得蔚为壮观、令人叹绝。为了让学生理解好这个“铺”字,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海上日落图来体会,假如你走进图中,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自己写一写。当学生把整首诗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诗文描写的是两种美丽的景色,学生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基础上创作作文,自然思维活跃。假如你走在江边,迎着西下的落日,你有何感受?当露珠洒满大地的时候,一弯新月高高挂起,你又有何感受?让学生进行思维创作,这样一篇篇习作就诞生了。习作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效果非常好。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要着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作文和想象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好地完成作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这是我们学习古诗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
参考文献:
高逸君.浅谈古诗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