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 提高复习效率
2016-06-07李晓媛
李晓媛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复习的质量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来呢?而且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特别是把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几经思考,我决定采用李玉平老师推荐的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来进行复习,现在已是初见成效。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起初,我利用PPT制作了第六单元《组合图形面积》的思维导图,采用不同颜色的椭圆形来表示本单元各级主题的关系,图文结合,层次清晰,一下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气泡图”。我从孩子们的眼睛中看到了他们对思维导图的喜欢与渴望,一节复习课下来,孩子们学得快乐、轻松,效果更是前所未有的好。于是周末我布置的作业便是回家自己尝试制作第五单元思维导图,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气泡图”,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在图中要呈现出第五单元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和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可以寻求家长、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周一进行“作品交流会”,评选最佳作品。第一次,孩子们对作业发出了欢呼声,因为他们不是完成一次简单的数学作业,而是去创作一幅伟大的作品,而对于这份未知的作品,他们充满期待。
事实证明,我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还给我太多的惊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作品精彩纷呈,既有电子版的气泡图、知识纲领图,还有盛开的小花,手绘的也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大部分学生对单元知识点总结的全面、具体,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了注意的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足见孩子们的用心和细心。既然是作品交流会,就要向小组的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于是,在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佳作、专心倾听进行点评补充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再次归纳、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组员的点评补充用红色笔再次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力争知识更加全面、条理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在此过程中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老师从各组推荐的优秀作品中有重点地选出几份在班内进行交流,全班同学进行补充与深化,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对思维导图进行最后的总结与提升,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如此经历了自我整理、归纳总结—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补充—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完善的环节,单元知识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法明确,孩子们在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者轻松、学者开心、快乐高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一举多得,思维导图功不可没。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错题案例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课堂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障碍,学生出错在所难免,特别是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导致学生的错误也随之增多,最让老师感到抓狂的是“孩子们错了就改,改过又接着错”的现象尤为严重。究其原因,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虽然改了,但是对于错误原因及正确做法还是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下次依然重复着错误;其次则是老师只停留在简单地对某一个题进行“纠错”的阶段,太过片面,不能引导孩子们对这一类题的重点、难点及易错案例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与反思,错误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致使孩子们今天改了这里明天又错了那里,所以收效甚微。
在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融错教育,求真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引导孩子们收集整理某一类(个)知识点容易出现的典型错例,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与整理,反思以后的努力方向等,形成错题案例资源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这般,整个思维导图不仅包括各种典型的“错题”,更有对错误原因的分析与反思,指导着孩子以后的学习重点及努力方向,孩子们“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是对知识的梳理,是重点尤其是难点的集合,使得学习重点更突出、复习更具针对性。并且彩色的线条与图形,能让错题案例资源看起来新鲜生动,不容易产生疲惫感,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也更具高效性。
思维导图还是一个新事物,除了用它提高复习效率以外,还可以把它应用于课前预习、板书设计等,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汤永泽.巧用思维导图 建立知识网络[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