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学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016-06-07杨永刚冯晓惠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

杨永刚+冯晓惠

摘 要:德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与教育,这是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工作。基本要求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以及不断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主要从德育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做人以及求知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入手来探讨其重要性以及意义。

关键词:道德品质;树立三观;坚守四心;学会求知

一、教会小学生做人

1.树立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从小学、初中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思想政治,再到大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无不在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的侧重点还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让学生可以分清简单的对错与是非,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尽量多做好事,坚决不做坏事或不正确的事。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一直被高度关注,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规则意识、优良作风、高尚品德等深入人心,使人们自觉按社会主义荣辱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用高尚的道德去引领自身。所以,德育传授给学生一种高尚、正确的行为准则,教会三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如何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如何努力学习为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2.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一个人思想体系的根本所在。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总的看法。在我国,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历史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观点去帮助学生构建其世界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于自我人生目的、价值的看法,受到世界观的影响。在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观点,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同样受世界观制约,个人价值的体现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为人民服务。以上是小学德育教学对于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于其个人成长、学习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3.修炼个人的善心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都拥有善良之心,即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等。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化程度还很低,没有过多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个人品质的可塑性非常大,德育则塑造着小学生的善心,教育他们对于生活不如自己的人,或者是处于危难的人们,要心存恻隐与同情,对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做什么是光荣的,做什么事可耻,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时常反省,错误的行为要及时改正;要分得清是非对错,坚定立场;要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对于自己的同学要学会谦让等。坚守四心,恪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共同建立和谐社会。

二、指导小学生求知

1.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式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三观,才有可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应用于实践,从而造福社会,服务人民。近些年,高科技犯罪,高智商犯罪屡见不鲜,这些人拥有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但是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的三观不正确,道德水平低下,所以才会做出危害人们财产与安全的事。德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做道德高尚的人,无才有德尚可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而有才无德小则伤害家人、朋友,大则危害国家、社会。所以说,在我们的教育中,道德是最重要的,是先于知识才能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拥有良好的道德,首先,他会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知识与自己需要的资源,例如不会因为自己想当班长就去讨好老师,不会因为自己想考更好的成绩就去找老师索要答案等;第二,他不会去做于班级、于老师、于同学利益相悖的事,例如不会做出有辱班级荣誉的事,不会因为嫉妒成绩好的同学而去恶意中伤他人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三观会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求学,努力学习,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要以正确的方式运用知识,即靠知识去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

2.学习更多的知识改造社会、造福社会

学生有了正确的三观,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归宿,将来投身于社会建设,就会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动力去获取各种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改造社会。具体体现在革新旧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转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自身得到满足,这就达到了德育教学的目的,让所有的人都懂得是非善恶,最重要的是光荣地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求知,即以正确的态度与方式去获得和运用知识,去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思想正确了,才有可能去正确地看待社会,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去为社会作贡献,而思想正确的前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2]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好奇”的代价
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龙都的新朋友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