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分析
2016-06-07梁忠鑫
梁忠鑫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课堂叙事的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可以从针对性、普遍性、参与性、启发性等四个方面来解读。
一、针对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关注的话题很多,涉及的专题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等多个方面。在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师的选课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有所针对地进行教育。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适切。以新生入学为例。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是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从此他们将正式开始学习征程。教师可以在首堂课以《学习最快乐》为题,对小学生进行干预。活动目标设置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进而热爱学习。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了一年级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学习最快乐》——“早晨太阳东边起,背起书包去。今天老师教我1+1,明天老师教我ABC,从小想当科学家,从小我就爱学习。”这种有针对性的儿歌,正是立足小学生的爱好来进行的介入,简单而有趣的内容更易于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接受,所以正确的选题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第一步。
二、普遍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是全员性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所面对的是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或者内容必须具有普遍性,即主题的设置是针对某一阶段学生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需求而实施的。
考试焦虑反应是学生面临考试所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轻者影响成绩的正常发挥,重者则需要中断考试,离开考场。教师在课堂中要按照先引导学生认识考试焦虑,然后采取模拟考试训练的方法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消除“考场内事件”对焦虑反应的激发,最后引导学生克服焦虑。虽然,考试焦虑在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中较为普遍,但在处理的过程中,对考试焦虑的认识也是不一而足。小学生不需要对考试焦虑有很直观的认识,初中、高中学生则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引起焦虑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另外,对小学生进行去焦虑辅导,重在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其中、体验其中,重在引导学生自己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换句话说,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遍性的同时,不能仅采取一种模式。
三、参与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的评价指标
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堂课是否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是否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其中。这一评价标准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依然成立。
心理健康教育是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获得自我心灵的感悟和体验,并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充分体验到预设的心理关注。以小学《交朋友》为例,这一课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引导其学会与同伴交往。活动事先可以准备背景音乐《郊游》、故事《小猴请客》、集体舞《找朋友》等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温馨的氛围中,体会到同学间相互交往的快乐。播放了小伙伴间“玩捉人”、一个学生自己玩跳皮筋的对比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没有伙伴是多么没意思的事情!”此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通过表演《小猴请客》的心理剧,引导学生认识小猴为什么交不到朋友?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为其庆祝生日?最后,引导学生挖掘出在人与人交往时要向小猴学习什么。同样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活动中去。
四、启发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的关键所在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是特别的且时效性较强的教育载体,一堂课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课这种带有干预性、辅导性的课程,在课堂中如何促成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才能让学生真正收获,因此一节课的目标不是急功近利地立即解决问题,它更有“拓后”和“延展”效应,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之后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和行为训练,真正实现学生“自助”和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以《多彩的情绪》和《调节愤怒》为例,《多彩的情绪》活动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认识情绪、了解一些情绪的表情、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合理调节情绪。通过“想一想、演一演、试一试、学一学”等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启发他们初步学会如何合理调节和控制情绪。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那么本节课就是有效的。
此外,还有创新性、理论性、差异性等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几个方面,还需要引起共同关注,追求“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田静,陆春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
[2]李祝青.论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