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娜:冲破创业寒冬,“雁”归来
2016-06-07尤钦
◎文/尤钦
房小娜:冲破创业寒冬,“雁”归来
◎文/尤钦
房小娜在大雁养殖场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迁徙的雁,或“人”字型,或“一”字型,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野生的雁也是可以驯养繁殖的。
来自安徽蚌埠的房小娜,她的创业项目就是大雁养殖。养雁7年的她,有过痛有过泪,而今的她全身熏蕴着的自信光彩,源自内心的强大。那会是怎样一段令人动容的经历呢?她和丈夫又是如何走出创业寒冬的?
不想再“漂”着毅然回乡,继续创业
今年31岁的房小娜,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人。大学毕业后,她先后辗转3个城市换了4份工作。与丈夫李敬结婚后,夫妻俩在江苏南通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每个月收入有两三万元。可是作为身在城市的异乡人,创业的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业务,他们黎明即起、深夜归家,内心被疲惫和不甘反复焦灼。恰在此时,爱情的果实在房小娜的身体里萌芽了,她突然就厌倦了这种浮萍般“漂”在城市的生活,思乡情结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6月,夫妻俩一番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
那时的他们早就是家乡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这个决定毫无悬念地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气急的父亲甚至要跟他们分家。可是夫妻俩自动屏蔽了所有的质疑和压力,房小娜还挺着孕肚陪丈夫四处寻找创业项目。
他们家离沱湖只有5里地,水土优渥,气候适宜,不少当地人都从事禽类或水产养殖。但这些传统养殖费心费力不说,利润空间还极其有限,这对小夫妻决定另辟蹊径。房小娜毕业之前,曾在上海一家颇有特色的酒店实习过,酒店里一道供不应求的特色菜让她印象深刻——正是大雁。
当时出于好奇,她还曾在网上查过大雁这种“野味”的人工驯养方法。大雁属天鹅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取得野生驯养许可后即可繁殖商品雁。而雁肉因肉质鲜美,口感细腻纯香,在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
房小娜养雁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通过网络搜索和对比,最终他们先后从新疆引进了800只种雁苗,在沱湖边建起了养殖场。刚开始的时候,养殖场不通水电,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往外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夫妻俩用了一个月时间,拓宽了通向基地的道路,又买来废置的电线杆和电线架通了电路,还搭建了成排的雁棚。李敬甚至亲手用竹板和茅草垒起了一间窝棚,里面除了摆上一张单人床,其余地方堆满了饲料。因为夜里养殖场需要人照看,他在这个棚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时间。
既然木已成舟,父亲也不好再生气,照样每天都去养殖场帮忙。辛苦了一整年,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成年商品雁终于长成,一只只膏肥体健、憨态可掬,喜坏了一家人。
房小娜试着联系了几家当地的酒店,可是对方在试吃了几次后,给出的反馈几乎让她崩溃。原来,这种圈养的大雁长得太肥,肉质跟普通的鹅肉几乎没有区别。销售遇到了瓶颈,房小娜没办法,只能低价处理掉大部分商品雁,最后只勉强收回成本。
总结经验,房小娜觉得雁没养好,还是专业知识不足,她和丈夫决定借助书本和网络从头学习。房小娜学习很拼命,有时候忙到午饭只能用方便面代替,她都捧着书边吃边看。她家养雁的专业书有几十本,但几乎每一本都被翻烂到可以直接回收。
创业寒冬,雁不归来,春天却来了
2011年春末,新的一批雁苗孵化出来,为了提高雁肉品质,房小娜觉得不能让雁苗“输在起跑线”。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将雁苗赶出雁棚,实行散养。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己充当起“头雁”,引着雁群去野地里放养。在饲料上,房小娜更是下足了工夫,除了粉碎的秸秆,她还巧妙地添加了大雁们喜欢吃的玉米、小麦等谷物。
大雁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档次,近万只大雁一天的口粮就是个不小的数字,养殖成本的增加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积蓄。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油的钱都没有,夫妻俩只好下湖捕些鱼虾卖了钱补贴家用。就这样熬到了年底,努力终显成效,一只只大雁体型健硕、含脂量低,精神十足。
可是,“跟鹅肉差不多”的差评已经传得人人皆知,房小娜的大雁依然乏人问津。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天天带上几只雁去市场上碰运气,但时常无功而返。
转机出现在李敬跟人的一次打赌之后。当地一位做谷物加工的李老板听说了他们养大雁的事,专门跑来看热闹,没近距离见过大雁的他怎么也不信这是真的大雁,“要是能飞我就信。”李敬心里没底,虽然是散养,但场地里一直都有保护网,他还从没见过自己家的大雁飞离过地面。但他转念一想,就算不能飞,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更糟糕。他决定跟对方打这个赌。
李敬抓了一只大雁跟李老板来到一片空旷地,放手一扔,大雁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两个人都愣住了。这个赌,李敬赢了,但他内心却无比复杂,这一飞好像是为他们的努力正了名,可是几百块的大雁连根毛都没剩下。
好消息是,那位李老板当即承诺每年从他们这里购进400只商品雁,作为礼品送给客户。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房小娜他们家真的养了个稀罕物,一大批酒店纷纷登门求购。
后来,为了让大雁的生长环境更加原生态,房小娜和丈夫尝试驯化大雁,对一部分雁实行完全散养,商品雁的肉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殖基地里的大雁有灰雁、斑头雁、鸿雁等好几个品种,便宜的能卖200元一只,贵的一只要卖一千多块。2011年,他们的养殖场就实现了近百万的销售额。
成立合作社,布局全国,线上线下一体化
房小娜的大雁火了,很快就有一大批人慕名而来,也想尝试养殖大雁。这正契合了他们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初衷,于是房小娜去办齐了营业执照、野营许可、野生驯养许可、动物防疫、税务登记等所有证件,成立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
到2013年,房小娜家的雁群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养殖基地4处,种雁达5000只,年产4万多只雁苗,年销售额逾千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销售”的养殖模式,在全国带动了30多家联营养殖户。
合作社发展联营养殖户并不是盲目的,房小娜的想法是要在全国布下一张完善的养殖配送网络。各地发来的联营养殖申请,他们会去实地考察,方圆200公里内不能有重叠;合作社还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统一为他们低价配送雁苗,提供技术支持,统一销售,最大程度让利给养殖户;此外,他们也赶起了新潮,不仅开通了网店服用于个人客户,还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快速为全国养殖户提供新型养殖管理技术,以及灾情防控等。李敬还把之前的创业团队重新聚集起来,一起创建了网上联动系统,全国各地的客户有商品需求,他会就近安排当地的养殖户进行配送。
房小娜和丈夫李敬一起上网学习
这一系列措施下来,合作社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养殖网络,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远程运输费用、降低了损耗,同时在商品雁的质量上形成统一管控,市场价格也能实现稳定。如今,合作社已在全国建成126个养殖点,近至安徽、江苏、浙江、山东,远至云南、新疆、青海,全国主要城市可以做到6小时急速活体配送服务。
他们还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告牌、宣传册,大力推广商品雁和雁苗等信息,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以及省内多家媒体,都对房小娜夫妻俩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
到今年,合作社在大雁饲养和管理方面已经取得3项独有项目专利,通过“线上开店,线下布网”的模式,销售半径已从原先的100多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以外,每年可以带动养殖户营收1200多万元。凭借在电商领域快人一步,合作社被授予“五河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在2014年安徽省青年创业大赛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下一步,房小娜决定着手发展大雁产品深加工,同时开发完善全套的手机APP管理系统,这个APP将涵盖服务端、客户端、养殖户端,与大雁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一站式解决。
创业几年,吃过很多苦,流过不少泪,但房小娜坚信,历练过的生命才更精彩。成绩虽然骄人,她却依然朴素无华,前路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和磨砺在向她招手,但是,她是无惧挑战的“雁”,即使狂风袭来,依然逆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