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裘山山小说构建的审美乌托邦研究

2016-06-06唐文

现代交际 2016年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日常生活

唐文

摘要:在文学市场走向利益化的今天,物质膨胀,人心不古,文学的审美乌托邦已然不见踪影,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以消费为主体的作品,文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自己的风骨,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作品转向消费化来迎合市场。作家裘山山的作品却秉承自己的信念,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与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对人性的思考更是发人深省,在消费市场的文学背景下独树一帜,为构建新世纪的审美乌托邦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裘山山;当代文学;审美乌托邦;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69-02

裘山山,女,1958年5月出生,祖籍浙江省,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军区一级创作员。1978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作品约300万字左右。其作品一直秉承以人物刻画为主体,贴切生活的思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到处都是寂寞的心》《春草开花》;小说集《裘山山小说精选》《白罂粟》《落花时节》《一路有树》《高原传说》;《女人心情》《五月的树》《一个人的远行》《百分之百纯棉》;长篇纪实散文《遥远的天堂》;长篇传记文学《隆莲法师传》《从白衣天使到女将军》,电影剧本《遥望查里拉》《我的格桑梅朵》,电视剧本《女装甲团长》《走进赵雪芳》等。纵观其几十年的创作,无一不是对平凡生活入木三分的刻画与对人性发人深省的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以消费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环境中,她的作品也许不会有太好的市场,但是其文学功底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更是为构建新世纪的审美乌托邦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消费文化市场下文学审美乌托邦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水平与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种转变使得国人在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没来得及建立新的文学审美观念就被滚滚而来的经济浪潮卷走,最终形成了当今这种消费文化的文学审美理念。在当今的文化市场,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当属80后作家的作品,而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潮流性,缺乏文学价值,大多夹杂着个人情感,使得作品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审美乌托邦。[1]

这些8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上的代表人物,也是文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人物,而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为主,“他们太过注重‘自我,而忽略了文学最珍贵的东西” [2],他们对于人性的逃离以及对自我意识的过分重视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超越上一代文学作品的作品出现,大多是红极一时便销声匿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作品并没有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只是单方面地迎合了他们这代人的思想以及一定程度上对“说教式”枯燥无味的作品的叛逆心理。80后最具代表的两位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光荣日》(第一季)《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他的国》《草》《毒》《长安乱》《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郭敬明的《光线消失的井池》《猜火车》《梦里花落知多少》《爱与痛的边缘》《幻城》《悲伤逆流成河》《一梦三四年》《天亮说晚安》《爵迹》以及《小时代》系列。二者的作品风格泾渭分明又大同小异。郭敬明的语言唯美、飘逸、华丽、空灵,更能让人长期接受,因为一个人只能长期接受温暖和感动,却不能长期承受寒冷和打击。而韩寒的作品大多对讽刺现实的刻画入木三分,大快人心的同时也被许多人不理解。而创作风格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其文学作品的性质却是大同小异——即仅仅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却缺乏文学的审美乌托邦,缺乏真诚,也就没有了信念。

而将二人笼统地作为80后文学代表人物未免有失偏颇,80后作家中也有一些的作品是走进读者心灵的优秀之作。相比于上一代的文学家而言,当今的文学越来越市场化和利益化,读者们的审美本身就扭曲成了,将文学视作一种娱乐,贪图快餐式的文化而忽略了文学的魅力,这也就导致了作家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做出的改变。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固步自封地坚持以往的文学传统,而是希望当今的文学创作中能蕴含一种文学乌托邦的精神,尤其是在这样的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更是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审美乌托邦来改变当今的文化形式。文学的核心是人,作家是文学的载体,所以作家应当在文学中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为读者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裘山山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其作品能从一而终地描写人性的美好,构建文学审美乌托邦,在当今审美缺失的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

二、寻找文学审美乌托邦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其最早的概念来源于托马斯·莫尔。审美乌托邦是在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下产生的,一方面它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日常生活大体是琐碎平庸毫无看点的,但又是寄托着人类情感和人性的重要载体。作家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人性的美,发掘审美乌托邦。文学作品本身是无法将社会和人性乌托邦化的,但是文学的魅力在于可以带给人想要实现乌托邦的精神。文学无法真的改变现实生活,但是会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乌托邦,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追求。裘山山的作品中就蕴含着这样的审美乌托邦的正能量,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来建立新的社会精神,这样的道路必将战胜当今以消费为主体的文学市场。

文学是对我们日常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的一种延伸,通过将我们的生活艺术化来构建一种审美乌托邦,虽然大部分的内容是虚幻的,但是在这种虚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其发展上自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这种批判现实主义中也许就有我们自身生活的影响造成我们的共鸣。如《红楼梦》中用虚构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讽刺现实官场的腐败与堕落,用虚构的“大观园”中金陵十二钗等形象来讽刺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像这样的审美乌托邦的构建其根本原因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类情感的缺陷、道德的缺失,这时用文学的审美来警醒人们,在带给人们一个美好社会的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

“乌托邦”不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更不是宗教中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实现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形态,是对现实世界可以改变的期许而不是宗教信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能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到达一定的高度,文学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觉的人性意识会给作家带来无尽的创作源泉,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构建也正是审美乌托邦的意义所在。

裘山山的作品其中不但蕴含着对生活细节的刻画,更是蕴含着一种审美乌托邦的情怀,饱含着一种打动人心的社会形态的构想,带给人们积极的向往。也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美好构想,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把作家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这种审美的观念中,来凸显人性的真善美和审美乌托邦的表达,而不是单纯对自身情绪的一种宣泄。这种风格给读者带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现实生活的温暖,由此形成一种迥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她不是着重于故事的发展,而是抓住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画,通过这种人性的温暖来表达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而这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重新找到对美好生活的构想。

三、建立审美乌托邦

审美乌托邦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审美,不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全人类对于美好的诉求。审美被称为“精神乌托邦”,其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审美来与现实生活产生鲜明的对比。人们通过《西游记》这样的作品刻画一个不畏强权的形象,通过《镜花缘》来构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构想无非就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或者直接讽刺现实。在现在这样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想要重新树立审美,理想和信念也必须依靠着乌托邦精神。所以在文学的创作中,乌托邦的构建就成为了必然,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审美来带给我们希望。我们应当相信人性的光芒和世界的美好。这样的审美乌托邦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洗礼。

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应当秉承这种审美乌托邦,理想的构建也要参照实际。审美乌托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境地。裘山山在其作品中,注重描写小人物的生活以及对其生活遭遇的同情,对于审美乌托邦的构建,无疑是引领我们走上人性回归的道路。文学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载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方面要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反思生活。作家的创作立足于人性和人类的生存状况,当前的社会就会出现这种审美乌托邦。

参考文献:

[1]孙婧,杨阳.寻找审美乌托邦——裘山山小说的日常生活书写与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62-65+74.

[2]张中.艺术:反叛与救赎——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与本雅明的审美救赎之比较[J].邯郸学院学报,2009(06):37-4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日常生活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