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外功夫与当代书家的国学素养

2016-06-06崔树强

大观(书画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草书书法家国学

崔树强

字外功夫与当代书家的国学素养

崔树强

书法是体现人精神境界的艺术,懂得越多表现得越好。

书法是一门艺术,但一艺之成,却有赖于技术。庖丁解牛,运斤成风,不熟则不能生巧,巧者,技巧谙熟也。此乃书法学习之门径,所以,自古以来善书者莫不心慕手追,精入神往,期望能有所成就。

但是,书法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书法的本质,是为人的内在精神寻找一种合适的笔墨形式。我们反复练字,实际上就是练习一种能够把内在精神和自我生命灌注到点画中的能力。书法创作虽然依托汉字为载体,离不开笔墨纸砚等工具,但书法最终必须能表现出人的精神意气、情感意志。古代书论对“笔意”的再三致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石鼓文》

吴昌硕篆书《小戎诗》

所以,对于书法家而言,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第一是要有精湛的书写技巧和对笔墨的驾驭能力,第二是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渊博的学识修养。前者属于“书内功夫”,后者属于“字外功夫”。前者包括临摹碑帖的能力、控制笔毫的技巧、书法理论的水平,以及欣赏鉴别的能力等等,这是一个书法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夫。同时,要想取得更高的造诣,仅仅在书内论书是不够的。因为人生的各种知识之间、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往往是彼此互通的,既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互相促进。学识的渊博,兴趣的广泛,对于书法本身的学习,常常会有很大的助益。这就是所谓的“字外功夫”。

实际上,一个书法家的“字外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国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我们知道,在西方艺术学的框架中,书法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表征着中国文化的气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书法与其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滋养,书法不太可能发展成具有很高审美品位的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为了提高创作中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注重提高书法家的国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国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真正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国学,大约在清代末期出现。①从黄遵宪开始,国学逐渐演变为一个学术概念。梁启超、吴汝纶、邓适、章太炎、马一浮、胡适、钱穆、吴宓等,都曾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国学的内涵予以界定。从空间上说,国学是相对于西方学术而言的,是中国固有之学,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总称。从时间上说,国学是国故之学,是相对于新学而言的。也就是说,在“五四”之前的中国文化和学术,大体都属于国学的内容。

由此说来,国学的知识和内容可谓浩如烟海,而且书法本身也是国学的一部分。面对如此丰富的国学内容,一个书法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学识和修养呢?换句话说,书法家应该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字外功夫和国学修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帖》

一、文字学基础

文字学,过去称为“小学”。学习书法,首先是和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的汉字打交道。由于远离日常实用,一般人很难释读和驾驭篆书和草书。对于专攻草书和篆书的人,懂不懂文字学,就涉及到书写汉字是否正确的问题。

对于学习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人,认真系统地学习一下《说文解字》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地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清代段玉裁称这部书为“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这部字典,对于了解汉字的起源、构造、字义,有着重大的意义。该书以小篆为主体,也收入一些古文和籀文,全书贯穿着“六书”原则,为汉字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若想学习篆书,仔细研读《说文解字》是十分必要的。即便不是专攻篆书的人,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构造,对书法学习也很有助益。

米芾书法如行云流水

高二适《读书养气》五言联

草书也是如此。草书由于简便至极,在书法家笔下看起来常常龙飞凤舞,笔走龙蛇。看似信手拈来,没有任何规范,实际上,草书的字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所谓“草字出了格,神仙认不得”。因此,要学习草书,必须要先识草、辨草,再记草、写草。辨识记忆草书,要熟悉草书的简省规律。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今草则是进一步的简略。草书常常对比较繁复的部首或某些部分进行简约,结果产生了替代一些复杂部首的简单笔画。这些简省的笔画,往往有一些基本的定式,可以逐步归纳,便于记忆。《草诀歌》正是对草书部首归纳整理的结果,可以参看。对草书中约定俗成的写法,要牢记在心。要善于区别草书中容易混淆的部首,这可能是草书学习者最容易疏忽的地方。总之,只有通过比较、辨析,多看、多记、多写,才能逐步认识草字、记住草字,为用规范的草书进行自由的创作奠定基础。

在今天书法比赛和展览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很多学书者热衷于各种比赛的投稿,却忽视了文字学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和积累,导致参赛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错字、漏字,这在书法评比中被称为“硬伤”。不管字写得多好,一旦有了“硬伤”,都会被无条件拿下。文字学方面素养的重要性,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林散之草书以意行之,一气呵成

二、哲学美学素养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独特性就在于由文字的书写而进入艺术之境,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它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书法是人性灵的艺术,书风的变化与时代文化风气变化密切相关,书法中潜藏着哲学意识影响的暗流。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艺术的一个“基型”。“象八音之迭起”是书法的根本特征,“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书艺的灵魂。如何从中国哲学、美学等视角揭示书法的特征,尚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所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精神,对于书法的深度探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只有中国人从他所使用的文字符号中发展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还没有见到类似的情况。书法是世界艺术领域中一种独具的形式,也是中国艺术的典范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对书法、书学的研究是揭示中国艺术特点无法绕过的途径。汉字符号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并不仅仅因为她的造型特征。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国书法就不可能发展成为这样具有很高审美品位的艺术形式。倘若仅仅是一种华美的书写形式,并不足以构成发展成为高级艺术形式的可能。中国的书法艺术从书写符号发展成为艺术,由实用性书写发展成为纯粹观赏的艺术形式,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背后的动能多半来源于书写之外的因素,文化哲学思想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比如,中国哲学和美学中“气”的思想,就是促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特艺术的少数几个关键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流传久远的“气”的学说,中国哲学中有一种气化哲学思想。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气”的世界:因为有“气”,万物获得了生命;又因为万物由气化而生,万物便相互联系;更因为“气”的运动,世界的一切都处于浮沉流荡的节奏中。前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概括书道的秘意,就是将书法艺术当作一种“气的艺术”。西方艺术和印度艺术注目于具象和抽象之间,艺术被当作一种桥梁。而中国艺术所重在人与自然的契合,艺术被当作契合宇宙节奏的媒介。

中国书法艺术的关键词是“节奏”,而不是“造型”。“节奏”把中国书法的线条变成活的艺术、有生命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个美的“造型”而已。中国书法之所以美,是因它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创造出反映宇宙和谐的节奏;人们之所以觉得它美,是因它反映了人的内在生命节奏的和谐,有人称之为“中国人的心电图”。总之,“气”之所以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正是因为它独特的节奏性。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艺术精神的重大分野。

所以,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书法理论,有必要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多一些了解。这些素养,看似对于技法的锤炼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一艺之成并不只是工匠的行为,必须要有技术背后的观念、思想和精神的支持。

郑板桥书法对联

三、自作诗词联句

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对联,是书法常写的内容,也是构成书法作品的重要因素。一幅好的书法,配上好的文辞,会具有双重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知道,书法的美本身是独立的,在于其“有意味的形式”。仅从这一点来看,它并不依存于文字的内容和意义,因此,断碑残简、片楮只字,虽然文句不通,却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赵之谦《振作从容》八言联

黄宾虹《和声平顶》七言联

但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总是趋向于综合:小说里有诗词,绘画中配着诗文和书法,书画中也有印章。诗情而兼画意,似乎在各种艺术恰当的彼此交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书法之佳作,往往书与文契合,词与翰兼优。写什么,怎么写,直接能折射出书法家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品位。在厅堂里挂一张条幅,不会是毫无意义的汉字组合,总是兼有一定的文学内容、哲学启示、人生感悟或者具有其他观念的意义。这样,人们不仅观其字,而且赏其文,字和文二者交织渗透在一起,使得书法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失其本身形体结构动态的美,又获得了更确定的观念的意义,相得而益彰,于是乎玩味流连,乐莫大焉。

倪瓒《容膝斋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由此,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书法家不仅要刻苦练字,强调笔冢墨池的锻炼功夫,更要特别重视提高文学修养,试图用合适的文意来表达自己更加确定的意志和情感。在古代的诸多文体中,诗词联句的形式,似乎最适合用书法来表现:一首唐诗,写成一个条幅;几段宋词,写成一个长卷;一二警句,言简而意赅;一副楹联,既工整又对仗,有平仄和韵律,其文学本身的美感和书法笔墨的美感结合在一起,亦能相得益彰,千百年来共同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空间,营构出一种浓浓的诗意和独特的美感。

在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也不乏诗文和书法结合的佳作。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篇即兴而作的抒情哲理散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一篇正气凛然、感情真挚的祭文。今天,很多人在向书法名家索字时,都希望书法家们写一些能供他们欣赏玩味或对他们有所启迪和人生教益的文字内容。倘若一个书法家能自作诗词联句,诗书结合,往往可以益增其美。相反,如果总是抄录一些前人诗文的陈腔滥调,难免会让人感到乏味。

四、旁通姊妹艺术

在中国艺术体系的框架中,

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诗书画印、琴棋书画等常被视为中国文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徽标。在潜移默化之中,诗文书画培植了古代中国文化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脾气。在这时,笔墨纸砚就不仅仅是书写汉字符号的实用工具,而是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调的一部分,它们给中国人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诗意。

在中国人看来,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是和音乐、舞蹈相类似的直抒性灵的艺术手段。在笔墨优游之中,它引导人的精神超升到自由的境域之中去。书法的结构,还具有和建筑、园林相类似的特征。书法与篆刻,虽然使用的工具有刀笔之别,但是在技法上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书法的这些特征,表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形式在基本精神上有着一脉相通的地方,所以,如果能对相关的姊妹艺术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于体悟书法精神,或许有着更大的助益。

为五斗米折腰

子京秘玩

赵之谦印

文节公孙

赵之谦

吴熙载

邓石如楷书

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是天然的胞生艺术。说到书,必言及画;论到画,也必谈到书。书画都要立象以尽意,但一为抽象,一为具象。书画不仅在笔墨技巧,而且在审美特征上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赵孟有题画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②正是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相通的最好写照。中国书法和绘画都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写出自然造化的生气,因此,中国书画艺术理论中,一直有一种重视造化自然的传统。

一切艺术发展到极精微的境界,都逼近于音乐。张怀瓘说书法是“无声之音”,孙过庭说书法“象八音之迭起”,沈尹默说书法“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都是说书法的音乐性问题。书法本来是视觉的文字形象,但在书法家笔下,文字的点画线条似乎具有了美妙的声音节奏,它的审美效果和音乐相通,是无声的音乐。书法中“韵”的问题,节奏的问题,其核心都是书法的音乐性问题。

中国书法的精神,尤其是行草书,就像是一种舞蹈,是墨之舞,线之舞。我们常说,笔歌墨舞,中国书法的天才,就是借助笔墨的飞舞来写胸中的精神。书法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虚实的呼应、气势的开阖,来谱写成一幅如舞蹈般的线纹图案,表现出一种类似于舞蹈的美,或者说,是一种“飘带精神”。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草书笔法,是书法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实际上,观张旭怀素的草书,就像是欣赏一组气脉流动的舞蹈。中国舞蹈,是典型的“画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舞蹈中“拧”的体段,就是意在“圆”中。中国舞蹈的云行之状,突出展示了人体在时空中的流连绵延,形成了强烈的线条意识。这些都与中国书法同质同趣。③

印章中文人流派兴起之后,其审美精神就与书法紧密相连。文人自己操刀治印,成为印坛的主角。他们取法秦汉印章,借鉴汉魏碑额,参考权量诏版,玩味瓦当钟鼎,极大地丰富了印章的技法和风格。明代篆刻家朱简说“使刀如使笔”,书法家邓石如则指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当代书法家林散之有诗云:“能从笔法追刀法,更向秦人入汉人。”他们都指出,书法家应该从笔法追溯刀法,篆刻家宜从刀法追溯笔法。二者相倚相生,同期并进。吴昌硕一生钟爱《石鼓文》,并以《石鼓文》笔法融入书法、绘画和篆刻之中,他以钝刀硬入之法,使得其书法具有篆籀的高古气息,绘画中梅花松树臻于苍莽枯拙之境,篆刻更得浑然天成之趣。

实际上,不仅绘画、音乐、舞蹈、篆刻,即便建筑、武术、兵法等,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与暗合,而恰恰是这些观念特征,为中国文化营构出一种不同于西方艺术的观念世界。在它们身上,散发着一种浓郁的中国味道,成就了一种中国气派。

石涛《梅竹图》

总之,字外功夫的积累和国学修养的提高,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是一辈子的修行。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在书法学习中,国学素养对于一个书法家具有基础性的培植作用。

注释:

①《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可见,早期的“国学”,是国家一级的办学机构或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②转引自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论画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关于中国舞蹈中“圆”和“线”的问题,可参看袁禾《中国舞蹈美学》“第三部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草书书法家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