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与全蚀病的田间识别与防治
2016-06-06王旭艳,霍保安
纹枯病与全蚀病的田间识别与防治
摘要: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在沙河市丘岭地带局部麦田发生严重,两种病害后期均使小麦形成白穗,农户难以识别。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就这两种病害田间症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提出了具体防治方法,供广大农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防治
目前,随着温度的升高,河北省小麦逐渐进入灌浆期,各种病虫害表现非常明显,特别是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近几年在河北省局部麦田发生普遍而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两种病害后期均使小麦形成白穗,给农户防治带来困难,田间如何识别这两种病害,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
1 田间症状的差异
1.1纹枯病的症状。小麦纹枯病在田间呈随机分布,自白穗以下茎基部受侵染后被病斑包围而坏死,病株基部茎秆有云纹状病斑,为“花脚”。烂芽:小麦播种偏深,湿度较大时,小麦芽受纹枯病菌侵染后烂芽枯死。病苗:小麦三叶期,叶鞘发病后,病叶失绿发黄,至全叶枯死。花秆烂茎:小麦返青后,茎基叶鞘病斑呈梭形和椭圆形,形成“花秆”,抽穗后病斑扩大相连,引起茎秆壁坏死失水,造成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由于花秆烂茎常使一些主茎和大蘖不能抽穗而形成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穗,也由于茎壁受害,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输送,影响灌浆,形成枯白穗。
1.2全蚀病的症状。全蚀病在田间呈条带状分布,病株茎基部有黑膏药状“黑脚”,是一种毁灭性的典型的根部病害,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感病后,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感病后,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
2 防治方法
2.1小麦纹枯病。该病毒发生与农田生态状况关系密切,在病害控制上应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药剂的防治策略。
2.1.1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实行合理轮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行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
2.1.2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剂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要辅以早春田间喷药防治,可采用两种防治模式,有效控制该病危害。①种子处理。可用1.5%三唑醇悬浮剂30~45g/100kg进行拌种。②分蘖期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g、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g混合喷雾防治。孕穗期每亩用粉锈宁10~15g兑水120kg喷雾防治。
2.2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的防治手段,达到保护无病区,控制初发病区,治理老病区的目的,药剂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
2.2.1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
2.2.2平衡施肥。大量增施有机肥,保持氮磷平衡,适量施用钾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2.2.3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 ml/100kg拌种。在拌种的基础上,小麦返青和拔节期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 ~40ml兑水80~100kg,顺麦垄淋浇于小麦基部。
参考文献
[1]鲁传涛.农作物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M].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
054100河北省沙河市农业局王旭艳霍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