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模型构建研究
2016-06-06冯颖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冯颖(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模型构建研究
冯颖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岗位胜任力的关注已不再是当初简简单单的人事部与作用浅显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满足的。胜任力是站在企业角度看待员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找到潜在的素质和能力。面对日益高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探究人力资源岗位的特征与未来的发展趋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模型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素质;能力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初入企业难以担任实质性工作,甚至在较长的实习期之后也难以达到岗位要求,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就必须要了解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胜任力,并按照岗位胜任模型培养学生的相关的素质和能力。这一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职业素质、工作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等方面,而这一系列的要求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各个要素和指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内涵博杂,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学科。任何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必然都有着心理学、社会组织学、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学的大量知识储备与实际管理经验做基础。要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必须要具备影响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个人魅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模型的必要要素。根据对部分地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任职满意度调研显示,如:百事公司、乐高教育、广州生活无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卓集团、诺亚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处于稀缺阶段,而且高校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难以满足该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这就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极大挑战。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不难发现在教学理念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难以真正地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其次,高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各项素质与实践能力并不是十分重视,可以预见,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学生,虽然拥有较为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往往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不利于企业真正做到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要素
1.坚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科的交叉性比较强,一定要厚基础。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可以看出,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领域。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只读专业课本,而忽略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同样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不足之一,片面地强调学生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该专业有重要影响的交叉学科知识的汲取。
2.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素质是测评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否胜任本岗位的一项重要指标。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品质优异的从业者,往往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就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整体道德素质没有特别的要求。我国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一个人能否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标准,而通过简单考试来衡量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难免充满偏颇,大学阶段未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学生,在面临本岗位的工作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
3.较强的实践能力
要想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时间是一切理论的来源与终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有的理论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指导实际问题的,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与职业道德,并不能完整地培养出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从业者,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从“教”与“用”两方面抓住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4.较全面的心理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从业者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控,积极乐观,开朗善谈,与人为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该岗位要与企业的各个层面的员工打交道。如果任职者没有一个全面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交流沟通能力,恐怕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对于高校学生也是如此,经过长达四年的学习深造,如果因为心理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从而在应聘竞争中被淘汰就未免显得可惜。
5.优良的团队合作能力
人力资源从业者要有广泛的人脉,其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其工作本身,更多的是在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公司内部所充任的是咨询者、协调者的角色,其职能发挥往往是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配合,给出较为权威的看法与意见,如果不能和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互助、共同发展,那么人力资源从业者往往就要面对公司上下一片声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模型
现代企业用人需求是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企业的用人偏好以及现代社会的适用人才观念,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从业者岗位胜任要素归纳为:知识、技能、实践三大硬性指标以及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交际能力)与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总结为两大软指标,从而构建了冰山模型,即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模型。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模型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根据用人单位招聘偏向比重调查显示,如百事公司、乐高教育、天卓集团、广州生活无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诺亚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逻辑、沟通交流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对从业者的资格和能力进行了考察。从这些调查数据上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已经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或者说已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放在了一个较为次要的层面。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任职要求已经不是高校教育所能完全满足的,而且现今很多用人单位也普遍有此看法。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的关注越来越高。
1.紧密联系社会行业职业动态
高校教学的任何知识都不应该与社会所脱节,这对学生的发展与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都是不合适宜的。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学生的岗位胜任模型,就必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入手,改变不合理的教学实际,通过与社会、行业间的不断接触与沟通,提高学生与社会的动态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胜任要求。
2.关注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职业道德对于任何岗位的从业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一个非盈利的核心部门,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工作对其他部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任职者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丝毫不能松懈。无论是从各省市人才市场的招聘广告还是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看,企业也越来越关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模型,必须要完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大力提高实践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进行知识的填鸭,更多的还需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职场工作之中。每一个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也都是能把理论知识成功应用在本岗位之上的人,所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刻不容缓。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实践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全面提升心理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
在校期间,除了要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还要辅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格导向,具有全面、健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促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同时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品质,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
5.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既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各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通过培训师与受训者角色的体验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学生要把拓展训练中的体会切实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使自己充分融入到创造卓越的团队之中,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赵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内容及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40- 42.
[2]赵永乐,王慧.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J].东南大学学报,2007(1):52- 55.
[企业经营与行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136- 02
*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140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