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耻教育研究述评及其意义刍议

2016-06-06晨曦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爱国主义

晨曦(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国耻教育研究述评及其意义刍议

晨曦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国耻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年学生的国耻教育,激发其报国热情,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国耻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人在充分享受物质水平逐渐提高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国耻观念却日益呈现淡忘的趋势。据报道,2007年9月18日当天,天津某报社记者以“九一八事变”为主题在天津市几所大中小学校门口随机调查了上百名学生,调查结果令人愕然。在受访的学生群体中,有80%以上说不清“九一八事变”,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刻意识记此类知识。更让人忧虑的是,某知名红色旅游景点甚至将“鬼子进村疯抢花姑娘”设计成红色旅游项目中的一环,让游客扮作日军,手握长枪进村肆虐,以耻为乐。面对各界质疑,当地旅游办虽能以“了解史实”为托词,但简单低俗的游戏已然践踏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时下,类似的以国耻教育之名消费国耻的报道仍不绝于耳,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国耻教育已经不得不提到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

一、当下国耻教育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中国知识总库的检索发现,我国学者关于“国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截止到2016年1月6日,以“国耻教育”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仅为27篇,其中包括学术期刊2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报纸2篇。目前,我国关于国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如曾云莺的《当前我国耻感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如潘福宽、雷志松的《论当前加强国耻教育的路径选择》)、研究意义或价值(如王长海、薛丽的《国耻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功能》)、国外国耻教育的情况介绍(如陈震、李鹏的《外国国耻教育一瞥》),以及一些围绕具体国耻事件所进行的研究(如刘兴中的《民国国耻日与国家认同》等)。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自1985年起就有关于“国耻”论文的发表,而真正对“国耻教育”进行研究则始于1992年。国耻观念的淡忘导致国耻研究的相对不足,体现在学术科研上则是研究成果的稀少。如下图所示,个别年份我国关于“国耻教育”的研究几乎为零。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有一篇,2015年关于“国耻教育”的研究成果也仅有1篇。

表1 中国知网以“国耻教育”为篇名的期刊论文统计表

国内对国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相关概念的研究和国耻事件的界定

1.对国耻概念的研究。关于国耻概念的研究,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将国内学者的观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以前,国耻的内涵仅限定于受其他民族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冲击影响后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它是建立在自己国家的领土、文化、人口、政治形态、经济生活等清晰边界之上的羞耻感,集中表现为对王朝之败落而带来的耻辱感及对文化优越感的丢失。二是针对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事件而产生的极强的民族主义倾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国耻概念进一步明晰,认为只有列强入侵造成的割地赔款以及军事失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耻。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沿用《爱国主义教育辞典》中“国耻”一词的注解:“一般指某个国家因外来侵略、掠夺等所蒙受的耻辱。”具体到我国,则指“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饱经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欺辱,割地、赔款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国家、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目前,就国耻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以上两方面进行论述,在时代背景上,仅局限于对鸦片战争前后及民国时期的具体国耻事件进行研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由于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等因素导致的弱国受到强国的打击、干预、控制所遭受的失败(如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经济制裁等)造成的国家灾难能否界定为“国耻”,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2.对国耻教育概念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什么是国耻教育”的观点基本一致,沿用《国防教育大词典》中的注解,认为“国耻教育就是运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国耻日,对中国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激起国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3.对国耻事件的界定研究。目前,关于国耻事件的界定研究,国内学界的观点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国耻事件进行界定,即针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所遭受到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特定历史事件。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沿用民国学者徐映川之观点,认为衡量国耻事件有四项标准,即是否关系重大,摇动国本,是否改变国内大势,是否使国民深受其害,是否使民族弱点展露无遗。并以此为根据,概括出我国历史上堪称“国耻事件”的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五九国耻”、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二)对国耻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国耻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在张逸红之文《民国前期学校国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稍有提及。该文以学校为国耻教育主阵地,将民国时期的国耻教育历程分为兴起(清末至1915年)、发展(1915年至1927年)和高涨(1927年至1937年)三个阶段,较为详实地介绍了国耻教育兴起的时间、标志以及为配合当时的国耻教育,学校发行的有关教材、读物等。

(三)对国耻教育现状及原因的研究。就国耻教育现状的研究,国内学者观点基本一致,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国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国耻意识薄弱,民族危机感不足。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一是由于社会耻感文化的缺失;二是由于长期和平年代的生活使得国人缺乏新旧生活、国家安危的对比感受,对屈辱史逐渐淡忘;三是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青年逐渐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终目标,缺乏对国耻国难史的反思;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凭借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地渗透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初步确立阶段的大学生也有很大影响;五是认为当前的国耻教育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不足,学生对国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国耻教育效果欠佳。

(四)对国耻教育内容的研究。关于国耻教育的内容,国内学界暂无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以我国近现代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历史,尤其是重大国耻事件对国民进行教育。以刘慧、刘艳玲之文《加强国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及潘福宽、雷志松之文《论当前加强国耻教育的路径选择》的论述较为完整,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国耻史实教育;二是忧患意识教育;三是理性爱国教育。

(五)对国耻教育路径选择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针对国耻教育路径选择的研究成果相对单一,多为点状、片段式探讨,缺乏深入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论述。王春燕、潘福宽、雷志松均认为,确立较为稳定的教育渠道和形式是实施国耻教育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传统的学校国耻教育多采取动员大会、专题讲座、知识竞答等形式,形式枯燥,效果欠佳。为提高国耻教育时效性,应探索将开放性教育引入学校日常国耻教育当中,同时,扩大国耻教育的对象,逐步将教育对象从普通学生拓展到全社会成员。具体来说,一是建立省、市、县各级战争纪念馆、展览馆,并将烈士陵园等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范畴;二是针对“国耻纪念日”及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悼念活动。

(六)对国耻教育价值的研究。对于国耻教育价值的研究,国内学界的观点较为雷同,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国荣教育,也理应包括国耻教育。对国荣教育的过多追求则有可能导致对国耻教育关注度的不足,社会耻感文化逐渐缺失。国耻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国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国耻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开展国耻教育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一直以来在爱国主义的理论研究中,有关国耻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从文化演变传承的角度来看,耻感意识培养古已有之,国耻教育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土壤,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新形势下获得当代价值重构,并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不断传承并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指南。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宝贵资料,借鉴国外国耻教育历史经验,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国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国耻教育实践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框架进行反思和补充,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使其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国耻教育研究将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提供坚实精神根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青年一代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高低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分析大学生国耻教育的现状,概括大学生国耻教育的内容,探讨大学生国耻教育的路径选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推进道德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魏银立.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大学生国耻教育探析——兼论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国耻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2]吴潜涛,杨峻岭.中国传统耻感思想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侯树栋,冯少武,崔辉政,米立根.国防教育大词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653.

[4]唐任伍.爱国主义教育大辞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51- 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2014ZK01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爱国主义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九百多万“五老”托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