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通古孜巴什古城考述
2016-06-06徐承炎曹中月
徐承炎 曹中月
(1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2 塔里木大学图书馆,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新和县通古孜巴什古城考述
徐承炎1曹中月2
(1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2 塔里木大学图书馆,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要地处渭干河下游地区的通古孜巴什古城曾是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一处重要城址,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处唐代古城。文章利用考古与文献资料,重新认识了古城的年代与性质,即古城始建于魏晋,废毁于唐。同时结合古城所处的时代背景,初步推测战争的摧残和唐后期渭干河下游地区绿洲的沙漠化进程加剧是导致古城最终衰败、废弃的两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新和县; 古城; 唐代; 衰落
新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阿克苏境内,地处天山南麓的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库车、沙雅两县紧邻。汉唐时期为龟兹国辖境,曾是绿洲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经贸区和文化传播区。中国东方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1]。
图1 通古孜巴什古城位置示意图
图2 通古孜巴什古城平面图
历代中央王朝为加强和巩固在西域的统治地位,于此兴修了数量众多的烽燧、古城、戍堡等建筑。今仅在东起渭干河畔柘厥关遗址,西迄羊达苦斗克烽燧,南抵布特巴西古城,北达特吉克佛寺的新和县辖境范围内就分布有30余处汉唐遗迹。仅此一隅,便可窥见当年西域修筑边防建筑之盛况。在天山南部所见的古城址中,通古孜巴什算的上是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楚的一处,这对新疆古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古城概况
通古孜巴什古城(也称“通古斯巴什”),原名“托古孜巴什古城”,维语意为“九城之首”,后因讹传而为现名。古城地处新和、沙雅两县交界处的塔木托格拉克乡西南部的红柳丛中,距新和县城直线距离44公里(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82°22′24.6″,北纬41°15′22.9″,海拔973米。2006年5月获批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保存较好,形制略呈方形。北墙长217米,南墙宽208米,东墙205米,西墙217米,周长847米,墙垣厚3-5米,现存城墙残高3-6米。城墙四角有向外伸出的城垛建筑,墙外存有马面13处,其中东、西墙各4处,南墙3处,北墙2处。古城南、北开门,门外各有形制完整的瓮城,北瓮城规模较南瓮城大,两瓮城相向开门,即北瓮城西向开门、南瓮城东向开门(图2)。前人调查显示北门原有门楼建筑[2],今已无存,仅在瓮城内侧东部有一处与城墙等高的高台遗迹。城内地表散见数处红柳、芦苇等野生植物,除此之外已不见任何建筑遗迹。近年来为方便学者、游人的参观,城内用方砖铺设了一条宽约50厘米的连通南北门的简易小道。
2前人调查与研究
1928年9月黄文弼随中国西北考察团来新疆,首次对古城开展了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收获布巾、鞋履、木栭、木碗和《李明达借粮契残纸》、《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将军妣闰烽子钱残纸》三件纸质汉文文书[3]。1980年7月新和县挖掘排碱大渠时,在通古孜巴什古城东墙外挖出了一件“马首龙纹”陶器[4]。陶器敞口平底,灰褐陶制,口径22厘米,高8厘米,底径3.5厘米,外壁中部有一浅浮雕的马首龙身有翼动物图案,内壁刻划一双手高举过头,留齐项短发的人背景图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模制陶碗的内范[5]。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队的成员在对古城踏查时,于城内地表散见有陶制的缸、瓮、罐、钵、盆等生活用器残片和铜、铁、石等制品残骸。此外,普查队员还在城内西部一处大坑的剖面上发现了厚达一米的马粪、谷杆和麦秸的文化堆积层[6]。1992年,村民在通古孜巴什古城内挖城寻宝时,一次性出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钱币3 000余枚[7]。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新和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连续两年对古城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其中在2015年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遗物[8]。
历次的考古调查与试掘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遗存,但这批资料相对零散,故鲜有学者对古城开展过直接研究[9]。目前仅见张平[10]、邢春林[11]、李并成[12]等学者在相关的研究中对古城有所论及,这其中又以张平先生的研究最为深入。他首次将博提巴什戍堡、來合曼谢海尔戍堡等八处距离通古孜巴什古城较近的遗址视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单元进行研究[13],较为深入的挖掘了通古孜巴什古城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这对正确判识古城的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3古城的年代与性质
关于通古孜巴什古城的年代,学界似乎早有共识,这在文物主管部门编著的多部著作中均有体现[14]。学界对古城年代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8~1929年黄文弼对古城进行考察时曾采集到写有大历年号的残纸文书,先生据此认为“此城为唐城无疑”。随后,他又对古城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余等连日考察伯勒克以南诸古城,除色当沁、克子尔沁相当于汉城,属大望库木系统外,若勒哈米沁、卡勒克沁、通古斯巴什、不徒瓦什、可提尤干均为唐城,其墙址均为土砖所砌,有唐开元钱散布,陶片亦属唐代系统,则此一带遗址,时代可能相当于唐,而以通古斯巴什为一政治中心区”[15]。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部分学者先后来此开展过调查工作,但所获资料价值相对有限,不足以重新认识古城的年代和性质,故学界长期认同黄文弼先生对古城的认识。
2014~2015年,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主的多家单位联合对通古孜巴什古城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收获了一批价值极高的历史遗物。其中出土的刷有青金石粉的雕塑、贴金墙皮、图案精美的陶片、木质塔刹和数量可观的汉代五铢钱等遗物对古城年代的再认识具有重要价值。据连续两年担任此次考古发掘领队的陈凌教授推断,古城始建于距今1700年前的魏晋时期[16],这是目前所知关于古城的最早年代认识。始建年代如此早,但在文献中却无记录,唯一与之相关的一段史料见于《旧唐书》。《旧唐书·西戎传》载:“二十年,太宗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以伐龟兹……前后破其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17]。此役中,唐陷龟兹的城池数量在《新唐书·西域列传》中又作了进一步补充“设尔凡破五大城,男女数万,遣使者谕降小城七百余”[18]。结合新旧唐书对唐伐龟兹战役的描述可知,唐代以前龟兹国曾有“大城五座,小城七百余座”,在这些大小城池中也必然包含通古孜巴什古城。黄文弼早年对通古孜巴什古城考察时就曾提出此城为“龟兹大城之一”[19]的说法,结合先生的论断和文献记载或可知此城在唐以前曾是龟兹国的五大城之一。
安西四镇设置后此城仍继续沿用,但其性质似乎有所变化,逐渐成为了唐廷设在龟兹地区的一处重要戍城。这从城中曾出土数量众多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和写有汉文纪年的借贷、领屯米、领烽子钱的文书残纸可知。此外,古城周边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同时期小城、戍堡、烽燧遗址和屯田遗迹等也说明此城曾是“安西军屯的重要地区之一”[20]。古城沿用至何时,因阙于史料和考古资料而无法详知,但据笔者对古城及其邻近城址、戍堡的资料分析来看四镇陷蕃之后的唐晚期古城已衰落、废弃并停用。理由如下:1.古城中曾出土数量众多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而这两种钱币是河西陷落后,安西都护府为继续抗击吐蕃在766年—783年间于库车地区所铸[21],钱币的出土说明古城至少在建中年间仍继续使用。此后的贞元五年(789年)悟空从印度东归时,见四镇与北庭仍有效的掌控在唐军手中[22],是故此城此时也必继续使用,它的衰落当在此之后;2.文物工作者在对通古孜巴什古城开展的历次调查和发掘中所获遗物的最晚年代限于唐;3.同处渭干河下游且与古城紧邻的博提巴什古城、且热克协尔戍堡、阿克提坎协戍堡、克孜勒协海尔戍堡、乔拉克协尔戍堡等遗址在前人的调查中也都未发现唐以后的遗迹、遗物,其中尤值一提的是与古城形制、规模相当且又进行过多处发掘的库车唐王城(又称“大黑汰沁古城”)也不曾发现有年代晚于唐的遗迹和遗物[23];4.古城所处渭干河下游绿洲的废弃和沙漠化发生在唐代后期[24],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之时古城也必然无法长期据守和使用。
魏晋至唐历时几个世纪,其间通古孜巴什故城经历了多次的修补、完善[25],然阙于文献所载而无法详知各时段中古城的具体修葺情况和性质。近年古城考古中新出土一批材料或对古城性质的认识有所裨益。2015年古城发掘中新出土了刷有青金石粉的雕塑、木构件和贴金墙皮等重要遗迹[26],这些彰显权利与财富的遗迹显示古城在唐以前曾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曾是龟兹国治下的一处重要城市。《晋书·吕光传》载“又进攻龟兹城……战于城西,大败之,斩万余级。帛纯收其珍宝而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27],结合古城的始建年代与吕光伐龟兹的时间来看,这里极有可能是败后携“珍宝而走”的龟兹王帛纯的临时驻地。入唐以后随着唐廷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并大规模开辟屯田,兴修古城、戍堡、烽燧等边备,龟兹绿洲重新焕发活力,并迅速成为了安西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地处龟兹南部的通古孜巴什古城也逐渐发展成为一处有众多小城、戍堡相拱卫的重要军事驻地和屯田中心,更有学者认为此城可能是安西四镇中的龟兹镇驻地[28]。
4古城衰落原因试析
通古孜巴什古城的具体毁弃原因尚不清楚,但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动荡不安的西域政局、频繁的战争和古城所处的渭干河下游绿洲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是导致古城衰落、废弃的诱因。
目前虽无文献和文书资料确切记载古城曾遭战火毁坏,但从同时期的皮朗故城毁于战火的情况来看,古城也难逃于战争的损毁。1958年黄文弼对库车县龟兹皮朗故城的哈拉墩遗址试掘时,发现哈拉墩文化层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层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后期至纪元前后的汉代;晚期文化层年代为唐[29]。在晚期的地层中还出土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这说明古城的毁弃在唐代建中年(780~783年)以后。皮朗故城作为唐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的驻地[30],是整个安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行政中心,它的毁弃是吐蕃陷安西的必然结果。哈拉墩遗址现仅存一座土坯垒砌、形状不甚规则的土墩,这也可说明吐蕃攻陷四镇之时战争的残酷。作为安西治下重要军事和屯驻中心的通古孜巴什古城在这场战争中遭到损毁、破坏也是自然之事。
战后,吐蕃领有四镇。在其统治期间通古孜巴什古城是否继续沿用尚不清楚,但即使此城仍被沿用,当也不会使用太久。古城所处的渭干河下游,自唐统治以来便大规模开展屯田建设,至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安西屯田已达“二十屯”的规模[31]。开荒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土地的沙漠化发生,贞元年间吐蕃对四镇的大举入侵又造成了四镇辖境内人员的大幅减少,人口的急剧下降势必造成垦区内的屯田被迫大片抛荒,而抛荒的屯田在长久缺乏专人管理之时,盐碱化逐渐加重,并最终导致了绿洲土地的沙化。此外,吐蕃在统治四镇之时所沿用的“非族类,无贤愚,莫敢任者,悉以为婢仆”[32]统治策略和强制推行的粗犷型土地利方式(即吐蕃本民族以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形式)又进一步的加剧了垦区的沙漠化进程。渭干河下游地区作为唐代安西屯田的主要区域[33],在历经上述各种劫难之后废弃的屯田更多,是故该区域的沙漠化程度相较于其它地区当更为严重。另,发现于新疆地区的吐蕃简牍“我与准祖桑等同来,务请下令让老弱劳力割草”[34]表明吐蕃在占领区内为保证饲养的牲畜有充足的草料,曾命令老弱劳力刈割草料相供应。这一举措又进一步的加剧了渭干河下游绿洲的沙漠化进程。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战争对通古孜巴什古城的损毁可能是导致其衰败的主要原因,但唐后期渭干河下游绿洲的沙漠化进程不断加剧对古城的衰落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唐代渭干河的河道变迁与龟兹地区政治中心的转移或也对古城的衰败有所影响。
参考文献
[1]裴孝曾.龟兹史料辑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2.
[2][15]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2;黄烈编.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47.
[3][19]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94-95,22.
[4]张平.新和“龙马纹”陶器及相关问题[A].新和县文广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编.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106-115.
[5]赵疆囡.游走在丝路上的“龙马”[N].中国文物报,2011-8-17,(5).
[6]鲍自斌.浅谈新和县的历史文化[A].新和县文广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编.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166-175.
[7] 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考察队.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纪要[J].中国钱币,1995(1):21.
[8]张春海.唐代“安西”今何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25,(A01);赵梅.1700年前新和有处“豪宅”墙皮贴金——初步推测为魏晋时期级别比较高的古人居址[N].都市消费晨报,2015-8-25,(A020).
[9]徐桂玲.通古斯巴西古城的保存现状与保护对策[D].兰州:兰州大学,2014;徐桂玲、梁涛.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前期保护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2):62-65.
[10][13]张平.新和通古斯巴什古城遗址的调查与研究[J].吐鲁番学研究,2003(2):37-44;张平.龟 兹文明——龟兹史地考古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3~220.
[11]邢春林.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115-123.
[12][24][28]李并成.新疆渭干河下游古绿洲沙漠化考[J].西域研究,2012(2):47-48,51,47.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2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编.新疆通志·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158-15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著.新疆古城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185;国家文物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86.
[15]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2;黄烈编.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47.
[16]新华网.新疆龟兹故地发现金箔墙皮和佛教遗迹展现1700年前世俗生活[EB/OL][2015-09-07].http://www.sach.gov.cn/art/2015/9/7/art 1699 124301.html.
[1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03-5304.
[1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31.
[20]张平.龟兹考古中所见唐代重要驻屯史迹[A].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171-197.
[21]王永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以后唐对西域的坚守[J].中国钱 币,1996(3):6.
[22]杨建新编注.古西行记选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126.
[23][30]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67-70,58.
[25]文物工作者对古城调查时发现“城垣保存较完整,基部夯筑,中部为夯筑与土坯垒砌相结合,明显有改建和维修的痕迹”。详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86.
[26]赵梅.1700年前新和有处“豪宅”墙皮贴金——初步推测为魏晋时期级别比较高的古人居址[N].都市消费晨报,2015-8-25,(A020).
[2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5.
[29]黄文弼.略述龟兹都城问题[J].文物,1962(7、8合期):18;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3-118.
[3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 [M].北京:中华书局,1992:223.
[32] 《通鉴异考》卷17《唐纪九》建中元年四月条。
[33]苏北海.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64;邢春林.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122.
[34]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40.
The Study of TongGuzibashen City in Xinhe County
Xu Chengyan1Cao Zhongyue2
(1 Institute of Western Region Culture,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2 Library of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The TongGuzibashen city(通古孜巴什古城)is an important site which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of Weigan River. And the academia has believed that it is an ancient city of the Tang Dynasty for a long time. This article uses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documents to re-recognize the city's chronology and nature, then finds that it was built in Wei-Jin period and was destroyed in Tang Dynasty. After that, considering the city'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the war and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of Weigan River downstream in late Tang Dynasty are the two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final. abandon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Xinhe county; ancient city; Tang Dynasty; decline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6.02.005
文章编号:①1009-0568(2016)02-0026-05
作者简介:徐承炎(1988-),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新疆的古城研究。E-mail:2008-xuchengyan@163.com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QN2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开放课题(XY1404)。
收稿日期:①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