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编织“白日梦”的影片
——《王尔德的莎乐美》

2016-06-06廉晓洁

电影评介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尔王尔德白日梦

李 洁 廉晓洁



解析编织“白日梦”的影片
——《王尔德的莎乐美》

李洁廉晓洁

廉晓洁,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法语教学和法国历史文化方向研究。

一提到阿尔·帕西诺,人们往往会联想起他在经典影片《教父》中饰演的迈克尔·柯里昂这一角色,他那忧郁而又冰冷的眼神让人记忆深刻。1993年,他凭借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精湛演技,获得了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和第五十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鉴于阿尔·帕西诺对电影艺术的突出贡献,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阿尔·帕西诺不但是位杰出的演员,同时也是位出色的导演。1996年以来,他执导了多部优秀影片,如《寻找理查》《王尔德的莎乐美》和《中国咖啡》。其中《寻找理查》和《王尔德的莎乐美》都是阿尔·帕西诺为了鼓励现代人关注古典文学而拍摄的,且影片的叙述方式均将舞台剧幕后制作与舞台表演两部分交叉进行。尤其是《王尔德的莎乐美》,在执导这部影片时,阿尔·帕西诺已经七十高龄了。在古稀之年,阿尔·帕西诺用极其有限的预算和时间编排并参演了舞台剧《莎乐美》,并将拍摄舞台剧的过程和寻找王尔德的经过拍成纪录片。

最终《王尔德的莎乐美》于2011年上映,由阿尔·帕西诺自导自演,片长95分钟,以舞台剧《莎乐美》的制作为线索,将戏剧表演与幕后制作交叉进行,试图探寻王尔德本人与其戏剧内涵,上映当年便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并获得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年度特别电影奖。阿尔·帕西诺本人在舞台剧《莎乐美》中饰演希律王,而在拍摄这一舞台剧的过程时,他是导演和编剧,在探索王尔德本人及其戏剧内涵时,他又是王尔德的忠诚读者。取材于《圣经·新约》的《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唯美主义作品。在《圣经·新约》里,王后希罗底因憎恨先知约翰而怂恿女儿莎乐美向希律王献舞以换得先知约翰的头颅。王尔德大胆地对圣经故事进行了革新,他对莎乐美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将她由为母亲报仇的复仇者变为深陷情欲之海的疯狂女人,并在剧中细致刻画了莎乐美的畸形心理。莎乐美疯狂地爱上了先知约翰却求而不得,为了得到他的吻,莎乐美不惜献七层纱之舞于希律王以换取先知约翰的头颅,并在吻到心上人之后被震惊的希律王下令杀死。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就是做梦的人,而作家所著的作品则具有和“梦”相似的精神结构,成了“梦”,是作家的意识在想象中的满足。《莎乐美》这部悲剧暗示了王尔德本人作为同性恋者在心理上的痛苦和挣扎,是王尔德的心愿在其幻想世界中达到满足的产物。这部悲剧所塑造的人物,反映出王尔德本人禁忌之爱的遭遇和他的心理历程,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演了他的遭遇。但与现实不同的是,这部悲剧里的主人公莎乐美大胆地追求了自己所爱的人,并且最终得到了其死后的一吻,这就弥补了作家王尔德在现实中因无法光明正大地与同性恋爱人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以爱人的身份在一起而心有不甘的遗憾。阿尔·帕西诺原封不动地照搬王尔德原剧的台词,以阴暗的色调与时而凄凉时而激昂的背景音乐,将莎乐美炽烈又悲苦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投影出王尔德本人的复杂情感。

一、编织“白日梦”的《王尔德的莎乐美》

阿尔·帕西诺执导的影片《王尔德的莎乐美》重现了王尔德的“白日梦”,并对其“白日梦”进行了解析。所谓“白日梦”,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对人本身欲望的满足。而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欲望的满足。梦是幻觉,是经过伪装的愿望获得满足的表达形式,而“白日梦”是作家在清醒状态下的幻想,是作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的想象。梦表现的是人们被压抑的欲望,而文学创作恰恰象征着作者的梦,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本能精炼后的表现。作品以文字本身象征着意义,这与作家的梦将潜意识伪装成梦的内容是一致的。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他将作家的创作与儿童的游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解释“白日梦”。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与现实紧密联系却又不尽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地使自己快乐。而成年人不可能像儿童一样在游戏中寻找快乐、获得满足,这时,游戏被幻想所取代,他们在头脑中构建出白日梦,这种白日梦就叫做幻想。“艺术家也是做白日梦的人,他的创造物——艺术作品——恰如梦一般,是无意识愿望在想象中的满足。”[1]例如,大多数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但通常情况下他/她在历经磨难之后往往幸存下来,直到小说终结。这些带有苦难与新奇性质的历险暗示了作者本身的欲望,而那种永远不会出事的安全感揭示了作家愿望的满足和自我“白日梦“的实现。阿尔·帕西诺在影片《王尔德的莎乐美》中以带有实况的拍摄模式记录了他对王尔德以及其作品内涵的探索过程,一边向观众展示这部影片的策划和概念的形成,一边向观众介绍王尔德的生平和文学创作理念,在深入地推敲、剖析电影的个个细节中,一步一步地将王尔德的“白日梦”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王尔德认为艺术追求美、创造美,却与道德无关。然而,在社会中人们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作品一旦单纯追求唯美就会被认为是违背道德 ,这部作品和它的创造者都会遭人攻击。譬如《道连·葛雷的画像》,尽管这本书十分畅销,但仍受到来自各界的非议。王尔德最后迫于舆论的压力对小说作了修改,删去了一些带有明显同性恋性质的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些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的内容。可是,存在即是合理,美的事物存在更是理所当然,王尔德作为较为纯粹的唯美主义者,语言优美、妙语连珠,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在他的时代可以说是独冠群雄。他的戏剧语言华丽精彩,描写唯美,风格奇幻阴郁,想象丰富,阿尔·帕西诺正是观看了《莎乐美》的舞台剧,不由自主地沉醉于戏剧的文字之中,才试图去探寻作者——奥斯卡·王尔德,想要更多地去了解他以及这部作品。这也正是阿尔·帕西诺创作影片《王尔德的莎乐美》的动机。

电影《王尔德的莎乐美》海报

在王尔德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性恋被世人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行为,是被那个社会所唾弃甚至禁止的。身为同性恋的王尔德,虽然有着天才的智慧和才能,但是他的力量太过于薄弱,所做出的反抗也是微不足道的。此外,他放荡不羁的个性也不能被上层社会所接受。王尔德承受着巨大压力,必然深切地感受到压抑的痛苦。他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在写作中塑造人物来倾诉自己的心意、放纵自己的欲望,还要塑造人物来回应他的感情。王尔德自称其作品《莎乐美》是“寻求自我表现的作品”。[2]通过《莎乐美》这部作品,王尔德在其幻想世界尽情地表达了他对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迷恋,也暗示了他自己将会不顾一切地进行抗争,哪怕仅仅是为了得到心爱之人的一吻,他也会无所畏惧地去争取。王尔德通过《莎乐美》影射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痛苦与折磨:他深知自己的同性恋行为将会被敌视甚至得到惩罚,莎乐美之死暗示了王尔德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最艰难的结果。王尔德通过内心的自我惩罚达到良心上的满足。对他而言,既然自己已经受到了惩罚,尽管不是现实中的惩罚,那么这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恋情就可以继续下去,并且心安理得。王尔德期望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来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白日梦”。阿尔·帕西诺导演的《王尔德的莎乐美》试图探寻王尔德本人的心理与其戏剧内涵,揭示王尔德对禁忌之爱追求的执着与不安。这些主要通过三层关系表现出来:叙利亚少年深爱着莎乐美、莎乐美疯狂地爱着先知约翰、希律王对莎乐美也存有畸恋。

在这三层关系里,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的迷恋和对这种关系的不安展露无遗。其中,叙利亚少年痴恋着高高在上的莎乐美,在他眼里,这个美丽的小公主轻盈如银月,娇弱如白玫瑰,纯洁如白鸽……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借叙利亚少年之口描述王尔德心中的爱人,而王尔德本人就如同那个叙利亚少年一样愿意为了心爱之人做任何事情。在一段恋情中,爱得深的那一方往往处于弱势。显而易见的是,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爱得更深,所以王尔德在这段感情中是卑微的。莎乐美对叙利亚少年的无情可以使他痛苦致自杀,暗示了在王尔德心中,若道格拉斯背弃他,他也将不能承受这种痛苦。

这三层关系里每一层都有王尔德的身影,即使不是同一个角色,也同样能展示出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的感情。莎乐美对先知约翰的爱让她迷失了自我。王尔德借莎乐美之口表达了他对所爱之人的狂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他的欲望。而先知约翰对莎乐美狂热之爱的冷酷无情也暗示了王尔德心中对于这份背离世俗的爱情的不安和对自己爱人的绝望。王尔德在现实世界中未完成或正在完成的追求在其作品中,在这个他所构造出来的世界里最终完成。同时,这部悲剧也映射出王尔德潜意识里对其禁忌之爱必然将受到惩罚的恐慌。希律王对莎乐美的畸恋也折射出王尔德内心深处的无力感。希律王代表着虚伪的维多利亚上层社会,美艳的莎乐美无疑是王尔德的代言人。上层社会一度相当欢迎王尔德,正如希律王贪恋莎乐美的美貌一样。王尔德可以在上层社会中历尽千辛万苦、付出惨重代价以得到自己所爱,而上层社会却能轻而易举地围攻不再合他们心意的王尔德,狠狠地打压他。这一过程和莎乐美终于获得心爱人的一吻,却立刻被希律王下令所杀的过程是一致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自己欲望的满足,是对内心深处的本能提炼后的表现。《莎乐美》就是王尔德的“白日梦”,是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得以满足的作品。他在现实中遭到敌视的恋爱关系在其作品里得到了悲壮却又确定的结果,最终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并且再也不会被拒绝或背叛。阿尔·帕奇诺运用既诠释又议论的手法拍摄了这部影片,将《莎乐美》这一剧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戏剧作者王尔德的心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导演和创作的高超技巧都让人赞不绝口。

结语

王尔德致力于追求唯美,即便颓废也要优雅、也要唯美。他的作品贯彻“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期望单纯追寻唯美的艺术,因此可以将道德弃之不顾。但是,处于社会群体里的人们无法离开道德的约束,因此,王尔德本人和他的一些作品都是受人争议的,甚至王尔德本人曾因同性恋事件被法庭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判服劳役两年。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和梦一样都是对欲望的满足,作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进行想象,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幻想,这就是作家的“白日梦”。《莎乐美》就是王尔德的“白日梦”,他在现实生活里的不满足都以象征或伪装的形式在由自己所创造的幻想世界表现出来,并且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对这些不满足进行补偿。他通过写作来塑造人物以宣释自己的感情、放纵自己的欲望,并且塑造人物来回应他的感情,在这个完全由他创造的世界里满足他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王尔德通过《莎乐美》的描写构建了自己的“白日梦”,影射出他本人对爱情的痴狂和绝望。而阿尔·帕西诺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细腻探索,为观众缓缓道来这一“白日梦”的背景,拆解并再一次编织了这个“白日梦”。

参考文献:

[1]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3-174.

[2]王尔德.狱中记[M].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HB14YY038)和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YY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洁,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阿尔王尔德白日梦
可爱的白日梦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梵高的1888
真假名画大鉴别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