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效果分析

2016-06-05张焕苏晓芳王亚南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共情职业倦怠护患

张焕苏晓芳王亚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效果分析

张焕苏晓芳王亚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目的:探讨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院多名急诊护士为研究对象,就通过共情理论知识培训与技能培养等措施后,急诊科护士的情况进行对比,并采用中文杰弗逊共情量表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在心理认知、情感护理及行为帮助等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去人格化、情感枯竭及个人成就等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共情能力培养前,由医院提供资料显示患者满意度仅为91.23%,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患者满意度高达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有良好的作用,促进护士职业技能的提升,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情绪,从而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共情能力;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护患关系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是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科室。正是因为多种综合原因,使得急诊护士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出现身心疲劳、职业倦怠,从而影响急诊科的护理质量[1]。共情能力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对急诊护士进行共情能力培养不仅能改善护士的职业倦怠,更能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本次研究就急诊护士共情能力培养对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和护患关系改善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急诊科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同时根据医院提供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以来实施急诊护士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改善情况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急诊科护士总计有20名,其中男4名,女16名,年龄在在22-35岁,平均(28.5± 6.5)岁,工作年限在2-7年,平均(4.3±1.2)年。其中本科17名,专科3名,另外,科室配备了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士。

1.2 方法

进行共情能力培养的周期为6个月。首先,从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开始,除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沟通训练之外,还应注重对工作环境的维护和护患关系的维护上来,以这四点内容为贯穿进行培养。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实施人文关怀,改善护士情绪[3]。要坚持以“医护联动”为原则的培养内容,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推动工作氛围,打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通过各种会议、培训及活动与急诊护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急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情绪异常的护士人员给予情感支持。每月组织科室人员进行集体活动,并积极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同时可邀请护理人员家属共同参与,以此来缓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情绪[4]。

在系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共情理论、职业倦怠理论及护理伦理学的知识培养,更要注重护理人员能否正确的运用这些理论到实际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培养护士对患者心理的认知、行为帮助及对患者的情感。指导护士正确的预测患者直觉体验,识别患者的思想、行为及动机,并推断患者的情绪和反应,以此做出判断更好的给予患者护理措施[5]。另外,要培养护士分享患者情绪的能力,唤起护士对患者利益和需求的识别能力,并在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做出反应,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语言和行为帮助。

最后,在培训的工程中,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手段,提高护士对他人需求和情绪敏感的认知,提升其理解能力,并以准确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通过进行定时定期的考核对护士起到监督作用,促进护士之间的相互提醒和监督,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6]。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中文杰弗逊共情量表对急诊护士共情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急诊护士心理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行为帮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去人格化、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等多个内容。两者共6个项目,每个项目10分,得分越高,代表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越高。最后,由医院护士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患者出院当天进行打分评价,对比实施共情能力培养前后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施前后急诊护士共情能力评价

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在心理认知、情感护理及行为帮助等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急诊护士共情能力评价

2.2 实施前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

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在去人格化、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等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

2.3 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对比

实施共情能力培养前,由相关资料显示患者满意度仅为91.23%,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患者满意度高达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04,p<0.05)。

3.讨论

急诊科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随着急诊医学地发展,急诊室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部门。正因为这种重要性和综合原因影响,急诊科护士的选拔要求往往非常高,急诊护士需要做的事情和负责的工作往往也比较复杂[7]。在长期枯燥的工作中,急诊护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护士心情最终影响护患关系。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指能够深入他人的主管世界,理解并感受他人心情的能力。共情能力也称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对于急诊科护士来说,一定的共情能力是减少自身职业倦怠,提高护士职业素质,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的关键[8]。共情能力培养的目的是要帮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位置和角度思考问题,正确的感知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并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情感及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在心理认知、情感护理及行为帮助等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实施前;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在去人格化、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等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共情能力培养前,由相关资料显示患者满意度仅为91.23%,通过共情能力培养后患者满意度高达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通过共情能力培养,能够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技能和护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护士缓解职业倦怠情况。事实上,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10]。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急诊护士来说,繁琐的工作和重复的操作使其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自实施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显著降低。

另外,护患关系是指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确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士职业的要求,护士与患者的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理人员都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急诊科护士来说,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要遵循尊重并平等对待患者、富有同情心、加强沟通互信、强化业务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等原则。而前面说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引起护士自身的情绪,最终影响护患关系[11]。而实施共情能力后,显著提升了护士的护理质量,最终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就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实施急诊护士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改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就通过共情理论知识培训与技能培养等措施后,急诊科护士的情况进行对比。急诊科护士在心理认知、情感护理及行为帮助等三个方面,且在去人格化、情感枯竭及个人成就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有良好的作用,促进护士职业技能的提升,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情绪,从而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1]富川华.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培养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11):966-968.

[2]谢晓梅,杨大金,孔悦等.共情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50-2551.

[3]戚秀华,何燕,徐瑞杰等.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0,25(18):13-15.

[4]谢晓梅,杨大金,孔悦等.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培训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11(10):739-740.

[5]刘兢.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J].教育界,2015,14(16):110-110.

[6]徐彩虹.广州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与工作环境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2(19):35-37.

[7]张英兰.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11-1112.

[8]蒋梅秀.共情技术在促进护患关系和谐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16):369-371.

[9]陈华丽,全厚菊,丁荆妮等.临床各级护士对影响护患关系相关因素的认可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5,13(22):2746-2748.

[10]张红辉,刘怡素,何国平等.ICU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19-1622.

[11]付欣,任海靖.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和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21(8):1194-1196.

B842.6

A

2095-7327(2016)-12-0106-02

张焕(1987.1—),女,河南新郑人,河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毕业,就职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心理辅导。苏晓芳(1988.1—),女,河南新郑人,郑州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王亚南(1987.8—),女,河南新郑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学学士毕业,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共情职业倦怠护患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