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边区的反战活动
2016-06-05缪平均
文/缪平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边区的反战活动
文/缪平均
1 9 4 0年1 0月,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开办,校址设在延安宝塔山的山腰上。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的活动。其有因革命行动被外国政府压迫而来边区者,不问其宗主国人民或殖民地人民,边区政府当一律予以恳切的保护”。“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事业”。这就是陕甘宁边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总纲。
由于边区实行这样的外交政策,中外人士不远万里来到边区参观游历,1940年为1412人,1941年为2866人。参观游历者中,有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有中外记者、作家、海外侨胞。其中有迷恋边区而留下来工作的,有节省自已一部分旅费捐助边区的,有捐赠图书给边区图书馆的,有写文章介绍边区情况的。
1940年4月,日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野坂参三从莫斯科经新疆,穿过层层封锁线,秘密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野坂参三接受了中共中央的邀请,留在延安和中共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并且领导在华日本人的反战运动。考虑到当时斗争的特点,他化名林哲。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才改叫日本名字冈野进。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在华日人的反战活动之中,创立了延安日本问题研究室,并经常在《帝国汇报》《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文章。194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延安的日俘士兵森健、高山进、市川春夫等人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军工作部的帮助下,创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野坂参三也积极参与了该组织的创建活动。同时,野坂参三还建议中共中央设立一所专门学校,把日益增多的日军俘虏组织起来,以便对他们集中进行反战教育。
中共中央很快接受了野坂参三的建议,委托八路军总政治部筹备这所学校,取名为“日本工农学校”。1940年10月,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开办,校址设在宝塔山的山腰上。中共中央聘请野坂参三担任校长,副校长由赵安博担任(1943年4月以后,由敌工部副部长李初梨兼任)。1941年5月15日,“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文化沟八路军大礼堂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该校把教育、转化学员(多为俘虏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思想作为根本的宗旨,并通过政治上的信任,物质生活上的优待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转变曾经长期经受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学员的立场和世界观。从1942年秋季第一批学员毕业时起,学校便不断留下一些修业期满的优秀学员担任教员和行政管理工作。1943年5月以后,学校校务全由日人管理,一些老学员也开始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1940年10月创办时,只有学员11人,到1945年8月停办时,在校学员的规模已超过300人,并在总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晋西北分校、山东总分校及其下辖的鲁中、鲁南和渤海等分校。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像一个大熔炉,使一批又一批的日俘觉醒过来。比如1942年9月入校的学员小林清,曾是日军的一名机枪手,1939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被八路军俘虏。起初,他抱着“死不投降”的决心,并想乘机杀死八路军领导干部。进入该校学习后,经过教育,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使他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他表示:“为使日本的劳动大众从野蛮的军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就非踏着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道路前进不可,我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后来他参加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战争。学员大谷正在《我的转变》一文中写道:“过去仇视中国,愿为日本帝国主义牺牲一切的我,现在愿这样宣誓:我将和中国八路军在一起,献身于打倒我们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为求得中日两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像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有的学员还为反对日本法西斯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2年,在延安的24名日本人又在反战同盟的基础上,创办了“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工农学校召开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选出冈野进、森健、中小路静男、大山光美、杉本一夫、松井、高山进等7人为同盟领导。“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后,很快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内发展支部,到1945年8月,先后成立了延安、晋西北、晋察冀、太行、太岳、冀中、鲁中、胶东、渤海、苏中、淮北等17个支部,有数百名盟员。
“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创办了《士兵之友》,在延安和各敌后根据地,利用书信、报刊、慰问袋、喊话、广播等形式,开展了颇有声势的反战宣传活动,在延安仅宣传品一项就编写印制了百余种,对沟通与日军士兵的民族感情和同胞情谊,反对法西斯战争,介绍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分化动摇日军军心,瓦解日军士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41年6月,“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山东支部在沂蒙成立,大西正任会长,上申庄太郎任副会长,今野博、板谷正选为委员。支部成立大会通过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宣言》和《告日本士兵书》。1944年11月,“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山东支部在沂蒙山区创办日本工农学校山东分校。至抗战结束,山东分校共举办两期培训班,培养200多名反战士兵。
为建立解放区中各种反战组织的统一指挥中心,来自原日军18个师团、旅团的代表和华北8个反战组织的代表,1942年8月15日至30日,在延安召开了“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和“华北日人反战团体大会”。倡议召开这两个大会的是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这两个大会的召开统一了华北日人反战团体的领导,制定了《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纲领》,因而大大推动了反战运动的开展。“日本士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士兵要求书》,号召日本士兵应在物质生活、军纪、精神教育、军事行动、书信往来等方面主动向军队统治者争取228个权利和要求。这个《士兵要求书》散发到日本军队中去以后,使日军士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纷纷起来与官长的暴虏行为作斗争。
1944年初“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扩大执委会在延安召开,朱德、叶剑英、冈野进、李初梨等出席并讲了话。朱德在讲话中指出反战同盟发展壮大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的目的是反战,打倒日本法西斯军部,从地球上消灭法西斯,把世界变成民主的世界。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争取广大群众和我们一道进行斗争”。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必须一道进行打倒日本法西斯的工作。因此,组织解放联盟是有巨大意义的。我们不能期待日本军部自行消灭,他们越濒死亡,越要挣扎,我们的工作越接近胜利,越困难”。2月26日,会议闭幕时通过成立“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创立准备委员会”及“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华北地方协议会”的提案,通过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纲领草案》和《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章程草案》。大会还召开了日本暴行座谈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成立日军暴行调查委员会的决议》,选出大山为日军暴行调查委员会委员长,中小路、高本、白岛、中岛、兴江田为委员。大会还发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创立准备委员会告各地日侨书》,号召在重庆、北美、南美等地的日本人成立解放联盟。
1944年4月9日,解散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正式成立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下辖山东地方协议会、晋察冀地方协议会、晋冀鲁豫地方协议会、华中地方协议会和延安支部、晋西北支部等。朱德、彭德怀称其为“日本人民解放的灯塔”。“解联”的成立,标志着日本人民反战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30日,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日本工农学校等单位,在延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大礼堂举行出发回国纪念大会。会上,叶剑英参谋长致词说:“过去我们欢迎你们,正是欢迎我们的朋友。今天也将诸位作为朋友来欢送。将来我们也仍然是好朋友。希望同志们保持发扬中日两国人民这一可珍贵的友谊”。9月10日,野坂参三等4人乘飞机到达东北,然后转道回日本。9月18日,在延安的其他日本朋友,也启程返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