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城镇化度量与经济发展
——以河北省为例

2016-06-05加,吴民,孙博,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县域

朱 苏 加,吴 建 民,孙 博,赵 剑 伟

(1.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21;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1)

县域城镇化度量与经济发展
——以河北省为例

朱 苏 加1,吴 建 民2*,孙 博2,赵 剑 伟2

(1.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21;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1)

采用回归分析、截面及时间序列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比较的视角测度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具有起点低、发展速度快、整体较落后的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河北省县域层面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经济增长较产业结构优化更能促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步也有利于非农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较为直观,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比较复杂。

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县域经济发展

0 引言

县域经济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城市、省区、经济区、经济地带等区域经济的基础。自1980s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爆炸式的增长,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活跃了地方经济,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90s后,虽然乡镇企业日渐式微,但市场活力已经被激发出来,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没有变化。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由于技术和资本缺乏、市场机制不健全及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等因素,县域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放慢,如2000年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75%,2010年为49.56%,降幅达7.19%,年均降幅0.72%,虽然其间有部分县域改制为地级市(或以上级别)的市辖区,减少了县域经济所占的份额,但县域经济缺乏增长点是其主要原因。在这种趋势下,如何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适应城乡发展转型的县域城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1]。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时期,县域经济成为城乡改革的核心议题[2]。因此,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引领县域城镇化建设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始于1990s中后期,投资和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3],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已毋庸置疑。同时,城市的规模效益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重要内容,颇有分歧,认为大城市的规模效益优于小城镇,大力发展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也认为小城市和镇在地方经济中有重要作用,是提供地方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活跃城乡经济活动的集散地和纽带,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环节,并可能成为新兴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4]。作为全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城镇化占有重要地位,从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2000年全国县域城镇人口为20 920.62万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5.60%,2010年全国县域城镇人口为30 288.12万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5.21%,在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大城市情况下,10年间县域城镇人口相对数量仅仅下降了0.39%,绝对数量却增加了9 367.5万人,由此可见,县域城镇化有着自己的魅力和独特性,是全国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全国城镇化进一步升级的推动力量。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是稳定农业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求,是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5]。

鉴于县域经济和县域城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有关县域城镇化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已有研究基本上围绕2条主要线路:一是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综合测评及其动力机制[1,6-8],并对县域城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突出了区域性,这无疑对指导县域城镇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在县域城镇化的度量上明显不足;二是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认为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互动过程,县域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带动县域经济增长[9-11],这与一般意义上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得结论没有区别[12],缺乏“量”的讨论,结论不够独特。本文也将主要围绕上述方向展开,所不同的是,本文依据翔实的普查数据站在县域自身的角度,从“量”的角度评述县域城镇化水平并探讨其与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力的大小,以期得出符合县域实际并具有典型意义的结论。

1 数据来源与说明

由于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存在偏差,在研究城镇化水平时,采用普查数据较为适宜[13]。特别是,县域是一个小范围的区域经济,数据来源较少、稳定性较差且搜集难度大,因此,笔者选择2000年、2010年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县域城镇化水平高低。

在选取县域经济数据时,时间上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时点相适应,由于《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中产业结构数据不完整,文中采用其中的第一、二产业产值数据;县域总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数据由各省统计年鉴中县域部分补充,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难度较大;在分析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关系时采用的是2001-2011年《河北省经济年鉴》中县域经济发展数据。

无论是人口普查数据还是经济统计数据,本文中的县域包括县、县级市、旗、林区、特区等,也就是除了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的市辖区以外的全部县级行政单位。

2 县域城镇化的度量

2.1 县域城镇化测度方法的选择

由于城镇化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健康城市化与病态城市化之分,全面衡量城镇化状况还要考量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12],本文所关注的是县域城镇化的水平高低和速度快慢,与一般研究相同,用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用城镇化率在一定时期内变动的多少来衡量速度的快慢。

对县域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度量,参照系的选择非常重要。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在评价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时得到广泛应用[14],钱氏模型是通过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分析得到的经典理论,由于县域层面与国家层面不具备可比性,如果应用在县域层面上就显得有些牵强。以2000年为例,河北省县域人均GDP约为850美元,按照钱氏模型推算县域城镇化率应达60%以上,但实际仅为15.12%,低于理论值近45%,差距太大,因此钱氏模型不适合度量县域城镇化。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度量县域城镇化尽量不采取国际标准,合理的方法是把待测评县域放在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及省域层面进行比较,既能够反映中国县域经济的实际,又能突出差异性,结论自然是科学的。因此,在度量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时,以全国、东部地区及31个省级行政区县域城镇化率作为参照。

2.2 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度量

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两方面度量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状况,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测算和分析,结果如下:

(1)从发展水平看(表1),2000年全国县域城镇化率为22.83%,东部县域城镇化率为28.59%,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仅为15.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1%,是全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66.23%,比东部平均水平低13.47%,是东部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52.89%,即刚刚达到东部地区一半的水平。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为34.16%,比2000年提高了19.04%,但仍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16%,落后东部地区水平7.91%。可见,即使经过10年的发展,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还是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河北省东部区位的定位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实施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的步伐是落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表1 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及比较

进一步比较全国各省份县域城镇化率(表2),2000年全国县域城镇化率最高的是上海,达到45.88%;其次为浙江、广东、吉林,县域城镇化率均超过35%;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仅为上海的1/3,为浙江、广东、吉林县域城镇化水平的40%左右。从排名看,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位列全国第27位,仅高于甘肃、天津、西藏、河南四省(市、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位次落后。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超过40%的省区依次为浙江(53.64%)、北京(52.46%)、江苏(49.49%)、上海(47.94%)、福建(44.65%)、内蒙古(42.81%),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分别落后上述省区19.48%、18.30%、15.33%、13.78%、10.49%、8.65%,差距较大;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位居全国第17位,较2000年虽有进步,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2 2000、2010年各省份县域城镇化率及变化

(2)从发展速度看(表2),2000-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90%,分别高于全国及东部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且其年均县域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仅低于3个省市,分别为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增长速度仅落后江苏0.07%。可见,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仅从速度上看是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应该说该阶段是河北省县域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较快的发展速度无疑对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起到决定作用,但这种速度能否持续及背后的动力机制还需做深入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初始水平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处于全国中等以下水平,城镇化滞后状况有所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变,较低的城镇化可能会影响到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依托县域实际,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既是充分利用县域各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服务民生的重要保障。

3 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3.1 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1 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在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绝大多数学者以人均GDP作为变量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县域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过程,经济发展既包括人均GDP的增长也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分析城镇化时把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进来可使分析内容更加丰富,结论也更加客观;而且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互动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因此,本文把非农产业结构也作为考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指标。从非农产业变化看,2000-2010年全国县域非农产业、东部地区非农产业、河北省县域非农产业占相应区域县域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增幅为1.01%、0.87%、0.69%(表3),而县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分别是1.25%、1.35%、1.90%,城镇化的增幅均大于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但差异较大。河北省县域更是明显,年均城镇化增幅与非农产业比例增幅之比达到了2.74∶1,县域城镇化增加速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表3 县域非农产业的变化

通过EXCEL做2000年、2010年河北省136个县域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构成的散点图(图1、图2)。图1显示县域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呈微弱的关系,更多的数据点远离趋势线,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不太明显;图2中的散点向趋势线靠近比较显著,绝大多数的散点围绕在趋势线附近,呈“纺锤”状,县域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呈较强的关系,非农产业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说明在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但非农产业的变化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笔者将在下文回答这个问题。

图1 200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关系的散点图

图2 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关系的散点图

3.1.2 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它与非农产业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认为非农产业比值越高人均GDP就越高,但不能以对非农产业结构的分析来替代对人均GDP的分析。对于县域经济而言,第一产业仍具有重要地位,2010年河北省县域第一产业占比的均值为16.29%,其中占比在30%以上县域有27个,有5个县域高达40%以上,最高的是邢台市威县,第一产业比值达到49.66%,因此,县域人均GDP高低不仅受非农产业的影响还取决于农业概况,把人均GDP作为考证县域城镇化的因素可以与产业结构相互呼应。仍然把2000年、2010年河北各个县域城镇化率与相应的人均GDP做散点图(图3、图4),寻找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规律。从图3可以看出,200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人均GDP的关系并不明显,数据点特别分散,既有高人均GDP高城镇化,也有高人均GDP低城镇化,还存在低人均GDP高城镇化、低人均GDP低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并未呈现较强的因果关联,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复杂。进一步观察图4,虽然仍有部分数据点距离趋势线较远,但数据点分布的范围已经开始集中,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之间表现为较为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可能对县域城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图3、图4的分析,可得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日益密切的结论,关于二者因果关系及量的表述,仍在下文进行分析。

图3 200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关系的散点图

图4 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关系的散点图

3.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测算

观察图1-图4,仅从散点数据看,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呈线性关系,这与众多的研究成果不吻合。为了从整体上衡量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200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考察城镇化与县域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3.2.1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 以县域城镇化率(%,Y)为因变量,以非农产业的比例(%,X1)、人均GDP(元,X2)为自变量测算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贡献。首先进行相关系数的测算,县域城镇化率(Y)与非农产业比例(X1)、人均GDP(X2)Pearson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分别为0.933、0.961,呈显著相关,说明选择影响因子有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通过SPSS做多元回归,其中R为0.972,R2为0.945,调整R2为0.929,D-W检验为1.366,回归效果良好,方程如下:

Y=-9.201+0.349X1+0.645X2

回归方程显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增长对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均有积极影响,但人均GDP较非农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大。人均GDP每增长1%可以引起县域城镇化率提高0.645%,非农产业比例每提高1%可引起县域城镇化率提高0.349%。可见,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它们之间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互动的,即非农产业的发展导致人均GDP的提高,而人均GDP的提高又产生了对非农产业需求的增加,从而一起导致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

3.2.2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测算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单独分析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及城镇化和人均GDP的关系时,发现并不呈线性规律,因此,需要做曲线估计,以判定系数(R2)为主要依据选择其中的最优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分别把非农产业比例、县域人均GDP作为因变量,县域城镇化率作为自变量来估算城镇化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SPSS18.0进行曲线估计,发现判定系数(R2)最大的曲线均是二次曲线,判定系数分别达0.924、0.952,进而,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1)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把非农产业比例作为因变量(Y)、县域城镇化率(X)为自变量来估算城镇化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大小。二次曲线的回归方程为:

Y=35.578+4.25X-3.326X2

统计检验各项系数为:R2为0.924,调整R2为0.902,t统计值为2.689,D-W检验为1.066,非农产业比例与县域城镇化率的二次曲线方程模拟较好。观察回归方程,其曲线形态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意味着县域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一定的区间上,这恰恰证明了回归方程的正确性。道理在于无论分析多大的区域,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其非农产业结构总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超过极限范围是不合常理的;特别对于河北县域而言,农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县域城镇化对非农产业比例的影响必然控制在合理幅度内,但对非农产业质量的影响是没有限制的。

(2)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理,把人均GDP作为因变量(Y)、县域城镇化率(X)为自变量来估算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二次曲线的回归方程为:

Y=2.402-1.475X+2.442X2

其中,R2为0.952,调整R2为0.939,t统计值为0.976,D-W检验为1.355,方程回归良好,县域城镇化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假设成立。方程的曲线形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虽然在曲线的不同点上表现为人均GDP对城镇化率的敏感性有差异(即弹性不同),但总体上城镇化对提高人均GDP的贡献在曲线上却没有表现出有范围的限制。可见,县域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却是城镇化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通过对上述2个回归方程分析,发现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对县域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均有积极影响,通过城镇化可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呈明显的线性逻辑,关系较为复杂。这与实际情况也吻合,因为城镇化本身不会推动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及运营支出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大等环节间接地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水平及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在对县域城镇化的测度上,发现站在全国和区域比较的视野来评价县域城镇化水平比较合理,县域城镇化发展有自己的内在逻辑。2000-201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特点表现为起点水平低、发展速度快,200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远落后于全国及东部地区水平,但10年内河北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处于全国前列,由于起始水平太低,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值,整体看,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是滞后的。

(2)在对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分析中,既用人均GDP代表经济增长,也引入了非农产业比例代表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做散点图,发现在2000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关系都不是特别密切;到了2010年,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虽没有表现为明显的线性关系,但密切度明显增强。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3)采用200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整体上考察县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发现经济发展对县域城镇化有重要作用,但以人均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贡献大于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贡献,这也很正常。由于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很重要地位,非农产值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是很困难的,表现为对城镇化的作用较弱;反之,也发现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也有重要作用,但关系较为复杂,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环节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起作用,县域城镇化的提高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本文对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下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县域城镇化的合理水平究竟界定在什么范围,构建什么样的理论来评价县域城镇化,等等。

[1]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2] 折晓叶.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21-139.

[3]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4]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5] 杜鹰.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9):4-9.

[6]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7] 仇方道,朱传耿,刘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J].人文地理,2006(6):119-123.

[8]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34(6):54-59.

[9] 白志礼,谭江蓉,曲晨.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31-36.

[10] 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3):389-393.

[11] 崔宁波,陈诗波,王亚静.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学术交流,2007(12):116-119.

[12]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13]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和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14] 霍利斯.钱纳里.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County Urbanization Measur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

ZHU Su-jia1,WU Jian-min2,SUN Bo2,ZHAO Jian-wei2

(1.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HebeiAcademyofSciences,Shijiazhuang050021;2.ShijiazhuangPostandTelecommunicationTechnicalCollege,Shijiazhuang050021,China)

Based on the data about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ies,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urbanization about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with the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analysis,time sequence analysis,etc.The paper has measur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ization about counties,and researched quantitative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starts from a low base,but develops speedily,and the whole is backward.We find that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and the growth of per GDP is more important to county urbanization tha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urbanization is beneficial to economic growth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Hebei Province;county urbanization;measurement;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2016-05-2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河北省县域产业承接力研究”(HB16LJ007)

朱苏加(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通讯作者E-mail:duqing5121@163.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6.017

F291

A

1672-0504(2016)06-0101-06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