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旅游的旧城文旅空间发展研究
——以渝中区为例
2016-06-05ZhangZou
■ 张 邹 Zhang Zou
基于文化旅游的旧城文旅空间发展研究
——以渝中区为例
■ 张 邹 Zhang Zou
当前,由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文化强国战略”得以充分凸显,城市发展建设已转变为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和城市传统的保护和延续。文章以文化旅游为视角,梳理分析渝中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及价值,探讨渝中区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战略性整合及优化利用,以指导老旧城区城市空间的更新延续及展示渝中重庆母城的文化旅游形象。
文化旅游;老旧城区;文旅空间;城市更新;文化价值
0 引言
渝中区作为重庆城市文化的发源和发展地,是展示重庆城市独特魅力和特色形象的窗口,承载了重庆3 000年的建城史和100余年的开埠史,其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的保护更新尤为重要。文章以文化旅游为视角,分析重庆老旧城区渝中区的文化生态旅游系统,可以有意识地对渝中区的文化旅游系统进行完善提升,同时也可更加全面地推进和引导渝中区城市功能和空间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生长点”。
1 文化旅游简介
文化旅游是麦金托什(Mclntosh,1986)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1985)最早从广义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的定义,认为文化旅游关键在于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与思想[1]。这是一种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
文化旅游产业是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它通过价值链的一系列创造活动来向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借助高新技术将创性思维转换成附加值[2]。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与整合,实现对文化旅游资源各种载体的开发与相关衍生商品的生产销售,由此形成产业互动;尤其是对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能够产生大量收入的增值项目的开发规划,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和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可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3]。
2 渝中区文旅资源解析
2.1 渝中区文旅市场分析
渝中区的文旅因子来源于自身的地理环境条件,其文化生态特色依托山体、水体等重要的自然因子对城市空间肌理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梳理渝中区现有的文旅资源,可知渝中区文旅产品亟待聚力升级。目前,渝中区4A级以上景区占全市总量的1/8,游客的认知度高、口碑好,但渝中全区无5A级景区,游客总体停留时间和消费较少(表1)。
2.2 渝中区文旅资源核心资源
2.2.1 抗战文化资源
表1 渝中区国内旅游游线分析
纵观渝中区文化旅游资源,抗战文化占据一席,渝中区抗战文化资源高度集中,抗战重庆指挥部中枢的主题特色鲜明。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结合抗战文化资源形成了:①抗战名人公馆,融入业态打造成为活态博物馆,如宋庆龄旧居、孙科公馆、苏联大使馆旧址等;②抗战纪念公园,主客共享打造文化客厅,如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鹅岭公园、邹容公园等;③抗战后方驻地,强化教育打造体验景区,如红岩村、曾家岩50号周公馆旧址等。
2.2.2 巴渝文化及山水资源
巴渝文化是重庆自身的文化,渝中区作为重庆城市最具历史记忆和地域底蕴的特定场所,是城市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是重庆城市文化发展的发源和发展地[4]。渝中区与巴渝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约34处,包括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九开八闭”古城墙、十八梯等;同时,渝中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文体设施、特色街区,如三峡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洪崖洞民俗风貌街区、通远门历史文化街区等。
重庆是典型的山城和江城,长江与嘉陵江在市区内蜿蜒穿过,重庆城区也建造在山丘纵横、沟壑交错的两江台地上,其滨江历史地段也融入到周边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中有江,江边建城”的景观格局[5]。“山”“水”是重庆城市的构成要素,是城市空间塑造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渝中区作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地,滨水空间层次丰富,独具代表性,其立体交通、垂直城市及时尚商业城市都是渝中区山水都市的资源特色(图1)。
图1 渝中区巴渝文化资源分布图
3 基于文化旅游的渝中区文旅空间发展规划
3.1 规划定位和空间演绎
为将渝中区打造成为以山水都市为基底,以巴渝文化为内涵,抗战文化为特色,商旅文融合,聚集都市观光、时尚购物、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医疗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山城旅游名区,规划提出“融城、依山、傍水”的文旅空间。
(1)融城:以文化为魂、城市为依,融合发展旅、商、文、绿地公园、特色产业等,有效促进城市发展。
(2)依山:串联长滨路佛图关、鹅岭、枇杷山等公园至朝天门一带,联动城市地标,活化区域功能,构建城市景观主脊。
(3)傍水:依托两江优良资源,导入休闲业态激活驳岸滨水空间,打造沿江亲水平台集聚人气,塑造城市亲水气质。
3.2 规划空间结构
结合渝中区特有的山地自然特征和现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将空间结构规划为“一轴双核,两带三区”。
(1)山城之脊旅游发展轴:重庆母城旅游发展核与二战旅游发展核首尾呼应,串联佛图关、鹅岭、邹容、枇杷山等公园,形成山城之脊旅游发展轴。
(2)抗战文化旅游发展核:联动二战胜利公园、重庆天地、天地湖、红岩村形成二战旅游核,激活渝中区西部旅游发展,壮大山城之脊。
(3)重庆母城旅游发展核:联动解放碑、湖广会馆、洪崖洞创建重庆母城5A级旅游区,形成东部旅游发展龙头。
(4)嘉陵江旅游休闲景观带:沿嘉陵江岸设置亲水平台,提升洪崖洞、李子坝公园,导入多种休闲业态,塑造滨江旅游休闲景观带。
(5)长江旅游休闲景观带:塑造滨江公园、珊瑚公园亲水栈道、登山步道等山城特色体验空间,并优化提升长江沿岸景观,导入多种休闲业态(图2)。
3.3 渝中区文旅空间融合发展布局
3.3.1 项目框架及规划布局
山水都市旅游资源城市的特色场所是展示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风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生态旅游系统的触媒点,是重庆独具地域特色的典型文化基因[6]。这些特色场所作为城市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和人们对城市归属感的寄托,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结合渝中区自身山地自然特征和文化遗产布点,将渝中区规划为巴渝文化体验板块、山水都市休闲板块和抗战文化旅游板块,同时规划相应的主要文化旅游产品项目(表2、图3)。
图2 渝中区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
3.3.2 山城旅游交通畅行规划
结合现有旅游资源景点,规划立体旅游巴士系统。
(1)构建抗战文化旅游巴士: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二战历史文化街区—国际友好公园—红岩村—中国二战胜利公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鹅岭觉庐建筑群—邹容公园。
(2)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巴士: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山城公园—巴渝衙署考古公园—湖广会馆文化街区—朝天门旅游区—罗汉寺—洪崖洞—国泰中心—解放碑商业区—较场口—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及人民广场。
3.3.3 旅游咨询服务规划
结合现有旅游资源景点,规划“一主,六副,七点”的旅游服务体系,分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点三个等级(图4)。
(1)一主:即以两路口旅游集散中心为旅游集散中心。
(2)六副:即大坪旅游服务中心、鹅岭旅游服务中心、化龙桥旅游服务中心、人民广场旅游服务中心、小什字旅游服务中心、朝天门旅游服务中心等6个旅游服务中心。
(3)七点:即以红岩村旅游服务点、虎头岩旅游服务点、李子坝旅游服务点、曾家岩旅游服务点、七星岗旅游服务点、洪崖洞旅游服务点、十八梯旅游服务点等7个旅游服务点。
3.4 近期实施计划
2016年底前,渝中区将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将实施一系列示范项目,以发挥触媒效应,并通过总结经验,有序推动更大范围规划的实施。本文以中国二战胜利公园和解放碑商圈提升改造为例,介绍近期实施项目内容。
以中国二战胜利和内战胜利历史为主题,基于虎头岩公园优良区位及土地资源,结合标志广场、场馆展览等纪念功能,导入特色交通,打造重庆城市抗战文化新地标。
(1)纪念地标:即通过纪念碑、纪念广场等构建与解放碑相呼应的纪念中心点。
(2)互动体验:通过二战纪念博物馆、战时重庆博览馆等场馆体现二战胜利的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
技打造世界二战胜利的中国式抗战文化博览体验中心。虎头岩公园现有丰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且临近红岩村、重庆天地等,有充分市场潜力,可围绕二战纪念主题,设置中国重庆二战纪念文博馆,导入文化博览、休闲、娱乐等功能,通过纪念馆与图书馆教育博览功能的结合,打造以重庆为亚洲二战指挥中心的二战历史教育与体验中心,让游客可深度了解与体验,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
表2 渝中区全域规划板块及项目内容
图3 渝中区全域规划板块及项目内容
图4 渝中区旅游咨询服务工程规划图
(3)二战纪念活动:借助二战胜利公园落成的绝佳契机,强化重庆二战远东指挥中枢的历史地位。广泛邀请美、英、俄各国代表与二战老兵等前来参与纪念活动,并免费开放相关景点,举办二战音乐会、雕塑展等,营造浓郁纪念氛围,奠定重庆世界四大二战历史名城的地位。
4 结语
作为西部发展中的大城市,重庆需要经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资源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载体,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中,应对城市的文化特色及生态环境格局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甄选,结合自身历史底蕴,与城市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以文化为灵魂和血脉,以旅游为载体和依托的特色文旅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运用现代科技,使渝中老城旅游不但再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传奇和文化风貌,而且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融共赢。
[1]肖宏,杨春宇.文化旅游概念与模式研究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2013(9).
[2]孔令刚.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文化创意发展战略[J],华东经济与管理,2007,21(6).
[3]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D].河南:河南大学,2013(5) .
[4]李和平,张邹.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J].城市建筑,2011,8(1):48-51.
[5]卢峰,徐煜辉.重塑山地滨水城市的景观要素——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园林,2006, (06):61-64.
[6]张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重庆滨江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3.
Study on Cultural Tourism Bas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t Space of Old City --Taking Yuzhong District for Instance
At present,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culture" is fully emerged due to transition of urban econom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transited t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tection and extens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tra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ourism, 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potential and value of cultural tourist resources of Yuzhong District, discussed strategic integration and optimized utilization of Yuzhong District relying on cultural and tourist resources in order to guide upgrade of urban space of old town and show the cultural and tourist images of Chongqing.
cultural tourism, old town, cultural tourist space, urban update, cultural value
2016-09-12)
张邹,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