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准蓄须开始
2016-06-05金雁
◎ 金雁
从不准蓄须开始
◎ 金雁
18至19世纪,欧洲文化曾在俄罗斯兴盛一时。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力提倡下,整个俄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贵族“欧洲化”的风气。
他们首先更换了俄国贵族的整个外形。留胡须要出钱购“留须权”,商人每年100卢布,贵族和官吏每年60卢布,城市居民30卢布。农民每次进城出城需缴纳一戈比,他们各有一个特制的小铜牌,正面画着大胡子的图案,反面写着“须税凭证”。自古以来,俄罗斯男人以留大胡子为美,那些贵族均为自己的大胡子自豪,每天梳理胡须的时间比妇女化妆的时间还要长,不留胡须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在彼得的硬性规定下,俄国人对自己身体的外观没有任何选择权。彼得还规定任何裁缝都无权制作俄式服装,所有的商人也禁止出售俄式服装,能否自由地留须甚至成为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
对贵族子弟的思想教育是从语言入手的。18世纪,在宫廷的主导下,贵族中先是以说德语为时髦,然后是说法语和拉丁语。不会讲外语或者外语说得不好就会受到众人的嘲笑。托尔斯泰说:“大家知道,在俄国,法国话仿佛代表着一种官阶等级。”1755年,莫斯科大学创办之前,所有的学校都以外语教学为主。
法国大革命以后,俄国成为法国旧贵族的避难地,他们大批地涌入,混迹于彼得堡的各种交际场合。1797年,保罗一世把孔杰王子的整个军团都接到俄国服役,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也被带进了俄国。
贵族的生活方式与其他阶层的不同。于是,在俄国,结婚礼仪欧化,婚礼中因此有了豪华的旅行、舞会和奢华的晚宴,和普通民众的旧式婚礼完全不同。旧式婚礼在贵族家庭中已逐渐过时,只有普通阶层中还保持着过去古老的习俗。
上层开始崇尚西欧文化,从语言、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式贵族”政治地位的上升与农奴地位的下降扩大了社会的裂痕,他们和纳税阶层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普通老百姓非常痛恨贵族。贵族和城里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贵族听不懂甚至排斥农民的语言,农民也听不懂他们的话,面对城市的冲击,农民十分警觉,积极地抵制。这种社会的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的革命时期。(摘自《文史天地》2015年第12期 图/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