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仍需突破瓶颈
2016-06-04
环球时报 2016-06-04
英国《经济学人》6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科学——薛定谔的熊猫 中国对研发舍得花钱,并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据经合组织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科研经费占经济的比重已翻番,2014年达到GDP的2.1%,与富裕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与此同时,中国GDP自身也增加了两倍。因此,经合组织称,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研发经费最多的国家。就所发表的英文科研论文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其论文产量年增长20%。
中国对大型——更确切地说,巨型——科学的庞大投资应该很快会收获一些回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于贵州省,将于9月份投入使用。从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看,规模在某些科学领域的确重要。自然,中国也在谈论建一个比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更大的粒子对撞机。
有证据显示,中国的科研质量也在提高。首屈一指的科学刊物《自然》通过跟踪记录,产生了衡量一个国家或科研机构出产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指数。根据《自然》2012年至2015年的数据,中国的分数上升4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同期美国的分数下降8%。在科研单位中,中国科学院得分最高,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几乎两倍。
这些研究结果与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相一致。该研究发现,中国科研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增加了。2011年在最常被引用的1%论文中,美国科研人员的文章数量是中国同行的约3倍,而在2001年是15倍。这对中国而言是巨大进步。不过,正如中国领导人本周对参加会议的院士们所说的,科技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学术欺诈、官僚主义以及对于数量重于质量的痴迷,仍阻碍着中国科学前进。科研欺诈现象反映了监管不力和科研文化不踏实。在质量和数量都领军世界之前,中国的科学还有漫漫长路要走。▲(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