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短波结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用于Bell麻痹疗效观察

2016-06-04玎,张勃,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超短波

丁 玎,张 勃,谢 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



超短波结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用于Bell麻痹疗效观察

丁玎,张勃,谢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

[摘要]目的观察超短波治疗结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治疗Bell麻痹的效果。方法将60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五官超短波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电体操治疗,而观察组进行主动面肌功能训练。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训练前后对2组进行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分级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额肌、口轮匝肌记录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治疗结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用于Bell麻痹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主动功能训练;超短波;电体操;Bell麻痹

Bell麻痹也称为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比例约占各种周围性面瘫的50%[1],多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患者存在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部分会同时出现溢泪、耳后痛、面部麻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状,其中有10%~25%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严重影响患者的表情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较多,我院康复科在神经内科基础上采用五官超短波联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治疗该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2013年5月—2015年4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均由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Bell麻痹,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3]。入选标准:①首次且单侧发病;②发病时间>5 d但<2周;③除药物外未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如脑血管病变、外伤、肿瘤、腮腺炎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使用五官超短波结合电体操治疗。五官超短波: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五官超短波电疗仪,2个圆形电极(直径8 cm),一个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处,另一个置于患侧耳前面神经出口处,微热量50 mA,15 min/次。电体操:采用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奔奥-Ⅲ型电脑中频治疗仪,14号治疗处方(电体操),2组导电胶粘贴电极(4 cm×4 cm)分别置于患侧额部,颊部和下颌部。波形为双向对称方波,调制波频率为2~2.5 Hz,被调制波频率为4 kHz,波宽0.1 ms,调制波形为等幅波、方波、指数波,刺激治疗强度以引起患者耐受的肌肉收缩为宜,每次20 min。以上2种治疗1次/d,15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

1.2.3肌电图检查应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肌电诱发电位仪Medtronie KEYPOINT,对2组在治疗初期和2个疗程结束时行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先健侧后患侧。检查环境安静舒适,患者平卧,接地线后,在茎乳孔处(约相当于耳前面神经干穿出部位)刺激,用表面电极在口轮匝肌和额肌处记录,参考电极置于对侧鼻唇沟处,观察健侧及患侧面神经波幅及潜伏期。以刺激点至记录点距离(m),除以面神经传导潜伏期(s)计算出面神经传导速度(m/s)。

1.3疗效评定标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GS)[4]。Ⅰ级:正常,面部所有区域运动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有轻度面肌无力,有轻微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张力均等,额纹基本对称,稍用力时闭眼完全,口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明显面肌无力,联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均等,抬眉时上额纹对称,用力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明显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时面部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障碍,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时面部不对称,额部无运动,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ouse-Brackmann等级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比较 例

2.22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比较治疗前2组额肌、口轮匝肌面神经传导速度健侧与患侧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侧额肌、口轮匝肌面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面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及表4。

表3 额肌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4 口轮匝肌面神经传导速度±s,m/s)

3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损伤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受到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活动受限,抬眉不举,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食物存留于齿颊之间,部分可有茎乳突压痛,味觉消失[5]。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受凉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面神经受到炎性侵害后充血肿胀并受到骨性面神经管的挤压,形成嵌压性损伤,局部组织缺氧缺血、水肿,引起面部肌肉麻痹。由于神经对缺氧缺血等损伤因素极为敏感,受压时间越长神经损伤越严重,恢复越困难,甚至造成不可逆性损伤[6]。据统计有15%~30%的患者出现不完全恢复,并且后期可能出现面肌痉挛等并发症[7]。

目前对其治疗主要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性反应和水肿为主。超短波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能扩张血管,改善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过程,起到消炎、消肿作用,因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电体操为低频调制中频电流,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可以促发损伤区修复病变的神经组织,恢复其生物电活动,从而促使神经功能得以康复[8]。但是,传统的被动治疗起效缓慢,尤其对中重度患者治疗效果一般。一些患者由于长时间两侧面部肌力不对等、肌张力改变等原因,还会出现面部不对称、斜颈等问题。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运动性麻痹,其恢复机制为神经再生对肌肉的再支配,辅助肌及其他肌群的代偿,促进神经分支对变性肌再支配[9]。因此,在患者早期面肌不能收缩或有轻微收缩时,即开始对受累的面部表情肌甚至颈肌进行运动训练,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训练方式可根据患者情况,从被动运动到辅助-主动运动再到患者的主动-抗阻运动的训练。积极的面肌主动功能训练可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不断地诱发神经冲动的产生,兴奋运动神经和肌肉收缩功能,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运动训练还可减缓肌肉的萎缩,促进周围血管扩张,防止软组织粘连,改善面部微循环[10-11]。患者通过主动参与训练还可以增加治疗的参与感,建立自信。但急性期还应慎重,有加重水肿程度,加剧压迫症状的风险。因此, 早期按摩应轻柔缓慢、时间不宜过长。随着水肿和炎性物质的吸收,可逐步加强训练强度。

以往对于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判断主要以面神经功能分级为主,如House-Brackmann分级、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等来判断,这些疗效判断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12]。目前对Bell麻痹常用的临床评价方法主要是神经电生理诊断,能比较客观地反映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范围,并能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13]。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2组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ouse-Brackmann分级判断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相吻合。

综上所述,及时、充分地治疗,对面瘫的预后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结合主动面肌功能训练治疗Bell麻痹较传统被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面部神经肌肉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缩短治疗时间,增强患者信心,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苏俊波,骆文龙. 电生理学检测贝尔麻痹及术中监测面神经功能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03,32(3):377-379

[2]Bulstrode NW,Harrison DH.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te recovered Bell’s palsy:Treatment options to improve facial symmetry[J]. Hast ReconstrSurg,2005,115(6):1466-1471

[3]贾建平.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House JW,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1985,93(2):146-147

[5]郑杏婷. 早期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14,35(19):4279-4280

[6]蔡建华. 面肌训练结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0):67-69

[7]陈颖. 面肌功能训练治疗Bell面瘫的临床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04,3(5):268-270

[8]张长杰. 周围神经损伤的物理疗法[J]. 现代康复,2000,4(11):1606-1607

[9]李莎,覃勇. 面肌操在周围性面神经炎功能恢复的作用[J]. 中华物理与康复医学杂志,2011,33(4):305-306

[10] 高青,张世忠. 46例贝尔氏麻痹面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评价[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1):41-42

[11] 唐玉清,张启文,陈革莲,等. 面部肌能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s2):494-495

[12] 吕燕,潘宁,杨希帅,等. 面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穴位注射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3):328-329

[13] 刘立安,孙湖,朱云红. 表面肌电图检测在评价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46-948

[通信作者]谢瑛,E-mail:rehab2015@126.com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36

[中图分类号]R4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3-0318-03

[收稿日期]2015-06-01

猜你喜欢

超短波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超短波在TMD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新型装甲车载短波/超短波电台维修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超短波无线局域网应急通信系统的研究
基于LDPC码的超短波高速数传系统性能研究
物理治疗在肛肠科的临床应用
化瘀散结灌肠液辅以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