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最佳用药周期探究

2016-06-04侯惠芬庄强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红霉素鼻息肉鼻窦炎

侯惠芬,庄强尔

(1.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25;2.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最佳用药周期探究

侯惠芬1,庄强尔2

(1.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25;2.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摘要]目的探究实施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的最佳用药周期,为该病临床最优化用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6例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2组均给予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其中对照组持续用药3个月,研究组持续用药6个月。记录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AI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I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罗红霉素连服6个月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相较于连服3个月的临床疗效更佳,更能促进细胞凋亡,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罗红霉素;用药周期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多发病及常见病,该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及头痛等症状,常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正常工作及学习效率[1]。当前在临床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固然能有效剔除息肉,但术后息肉复发概率较高,且伴随一定风险,而保守治疗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并使其炎症得以缓解,对患者生理性创伤较小[2]。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临床上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它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方面获得了较为可观的临床效益。当前,国内外关于该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研究尚为数不多,但亦有文献指出,该药在控制上述病情方面成效显著[3]。故笔者就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最佳用药周期方面设计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科学用药方案,并丰富循证数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1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86例,所有患者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并联合其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临床症状表现为嗅觉减弱,鼻塞,流涕、头痛;影像学检查显示鼻窦黏膜肥厚,部分鼻窦腔密度增大,鼻窦腔存在积液。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无任何精神异常疾病者;近1个月内未服用罗红霉素治疗者;近2周内未接受其他鼻窦炎及鼻息肉相关物理性疗法;未服用任何激素;不存在罗红霉素禁忌者;无鼻窦及鼻腔其他疾病者;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9~72(36.8±7.8)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4.7±6.4)岁;病情Ⅰ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10例,Ⅱ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17例,Ⅲ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16例。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38.9±8.3)岁;病情Ⅰ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12例,Ⅱ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18例,Ⅲ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给予罗红霉素(浙江广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084449)口服,25 mg/次,1次/d。其中对照组连续用药3个月,研究组连续用药6个月。

1.3标本制作与上皮细胞培养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个月末行小块鼻息肉组织取样,并利用PBS清洗后置入Hanks液中(含0.1%胶原酶Ⅳ)于4 ℃放置24 h。其中Hanks液放置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100 μg/mL、庆大霉素50 μg/mL,经震荡处理后使上皮细胞完全分离后再离心5 min。再用Hanks液冲洗2次后放入培养液中制成单细胞悬浊液,并转移至35 mm细胞培养皿中,每只培养皿中加入2 mL细胞悬浊液。

1.4上皮细胞凋亡检测利用A0/EB染色法观察鼻息肉上皮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即在6孔板上取单细胞悬液进行接种,每孔2 mL,留置4个复孔/组。培养板放置于5%CO2、37 ℃及95%湿度培养箱中,且放置72 h。待细胞贴壁后,则用PBS液清洗2次,之后利用AO和EB染色液分别染色5 min。最后将其置于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凋亡变化。通过高倍镜对5个视野进行计数,分别记录染色后显示阴性及阳性细胞数,其中正常细胞核颜色为绿色,凋亡细胞核为橙色或红色。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细胞数/总细胞数×100%。

1.5观察项目①采用0~100分评分法评价自身主观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其中完全缓解为100分,无缓解则为0分,每20分作为1个症状缓解档,评价项目主要包括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其中研究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个月末行主观症状评分;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个月末自行评分。②影像学结果检查: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后第3个月末与治疗后第6个月末接受鼻窦CT扫描检查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显效,鼻窦黏膜增生明显减轻,窦腔清洁无积液,息肉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鼻窦黏膜增生有所改善,息肉有所减小,窦腔尚存少许积液;无效,鼻窦黏膜增生及息肉大小无改变,甚至出现恶化及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③2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个月末及第6个月末来院行上皮细胞凋亡试验,并计算AI值。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主观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各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主观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8.784,P<0.05。

2.32组AI值比较治疗前2组A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I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AI值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程度的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趋势,大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对鼻腔内黏膜具有明显的刺激反应,进而导致肥大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引起局部炎症出现[4]。据文献报道,慢性鼻窦炎患者极易并发鼻息肉,且随着病情进展,单发性鼻窦炎会逐步发展为多发性鼻窦炎,进而增加流涕、鼻塞及头痛程度[5]。当前随着鼻内镜医疗技术的发展,80%鼻窦炎及鼻息肉可通过手术得以根治,但手术毕竟属于有创性治疗方案,再加上鼻腔内部精细化构造,想获得较佳的手术效果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处理不当,极易诱发术后风险。另外,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任何群体,对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而言,由于其鼻窦发育尚未完全,鼻窦口通常较为狭窄,术后因局部纤维增生形成局部瘢痕将进一步加重局部狭窄程度,影响肺通气[6]。鼻内镜手术会切除较多的窦口黏膜及窦腔,导致黏膜瘢痕形成,纤毛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临床成效与术后不良反应相抵。近年来,随着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及应用,保守治疗方案受到关注及认可,其中罗红霉素在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方面成效显著,但就药物服用周期方面的临床报道不多。笔者利用随机分配的原则,设计不同治疗周期方案,探究不同临床成效。

罗红霉素是新生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它具有广谱抗生素,尤其对于革兰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及支原体等病原体有较强的敏感性,而慢性鼻窦炎主要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以低剂量给药能达到有效抗菌效应。据文献报道,罗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且其抗菌活性比红霉素高1~4倍,其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副鼻窦等病变部位,进而杀菌聚集性更强[7]。另外,该药能加快纤毛摆动及传输,进而有利于鼻腔分泌物的外排,抑制杯状细胞分泌,从而缓解呼吸系统症状。单剂量顿服罗红霉素150 mg 2 h后其血药峰值浓度可达6.6~7.9 mg/L,口服吸收效率可高达96%,进食对该药的生物利用率影响较小。据文献报道,经小白鼠试验结果显示,该药每次给予15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达30 d,药物并不在人体内积蓄,即连续用药达3~6个月并未发现药物在体内蓄积现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8]。该药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且均是以原药的形式外排,不会对机体脏器造成损害。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改善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说明罗红霉素持续用药6个月所达到的临床效果优于持续用药3个月。低剂量罗红霉素持续用药6个月,能够增加药物的局部抗炎效能,通过延长给药时间,可强化抗炎累积生物学活性,进而使炎性反应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高,鼻息肉体积缩少,改善通气。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目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尚不能明确药物可能出现的远期不良反应,故需适当增加样本数目,延长观察时间,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低剂量罗红霉素连续用药6个月的临床疗效优于连续用药3个月,更能促进细胞凋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岩,白伟良,季文樾. 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8):357-359

[2]廖伟,陈新野. 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影响[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17(2):121-125

[3]谢希翔,蔡运杆,杨国勇.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5):49-50

[4]张建华,蒋燕飞.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3):201-202

[5]杨艳.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17(2):132-133

[6]牛金明,宋国珍,李佳枫. 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56-457

[7]崔云东. 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疗效[J]. 中国农村卫生,2012,14(1):19-20

[8]张燚,汪志.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后小剂量长期应用不同剂型罗红霉素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40-141

[通信作者]庄强尔,E-mail:liangguohualiang@163.com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28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3-0299-03

[收稿日期]2015-04-05

猜你喜欢

罗红霉素鼻息肉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赞臣的鼻窦炎神方
HPLC法同时测定罗红霉素氨溴索胶囊中罗红霉素和盐酸氨溴索的含量
临床上罗红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探究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鼻内窥镜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分析比较国产与进口罗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效果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4例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