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控制方法

2016-06-04程皓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行为人事故心理

程皓

摘 要:大量数据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阐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和基本分类,并对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控制方法。

关键词:安全管理;不安全行为

一般来说,生产事故隐患主要集中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环节,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上的缺陷。根据人因失误理论,一切事故都是因为的人的失误造成的。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0%以上,因此研究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对于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安全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违反安全规则和安全原则(包括违反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条例、标准、规定,也包括违反了大多数人都知道并遵守的不成文的安全原则),使事故有可能发生或有机会发生的行动。

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酒后驾车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冒险,心存侥幸。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纠正。这类错误行为的表现比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几方面: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或视力较差等;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二、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一)虚假安全现象。二次大战后,英国空军在统计战争中战机失事原因时,非常震惊地发现,夺走飞行员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在完成任务凯旋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飞行员操作失误造成的。心理学家分析称,一个人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的心里就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安全管理专家称之为“虚假安全”现象。毋庸置疑,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虚假安全”现象随处可见,如临近下班时换班时,在高度紧张过后,有的职工就会产生极度的放松,对手头工作马马虎虎,不按规程操作,最终酿成大祸。

(二)行为人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端正。通常表现为如下心理特征:

1.麻痹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基于错误的经验:例如某项违章操作从来未发生事故或多年未发生事故,人的心里危险意识就会弱化,最后习以为常,认为不会有危险。

2.冒险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喜欢逞能、争强好胜,或急于求成,不按规程作业,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冒险行为是“英雄行为”。

3.侥幸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违章操作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即便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错误的作业习惯。

4.捷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把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当作其完成生产任务的障碍。例如为了省事、省时间不戴安全帽,戴帽不系帽带,高空作业不系安全绳、擅闯危险区域等。这种心理造成的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占很大比例。

5.从众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其工作环境内大都存在有不安全行为的人,于是也随之效仿,甚至担心不这样做会不合群。如果有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未发生事故,其他人就会跟着不按规程操作。

(三)工作监督不力。管理人员安全观念欠缺,安全技术水平低,本身看不出问题所在,找不到安全管理的切入点,造成安全现场管理不严格、不到位。

(四)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缺陷。每一项作业对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造成行为人的判断失误和动作失误。如果行为人的体能、体形不符合要求,视力、听力有缺陷,反应迟钝,高血压、心脏病、孕妇等生理缺陷或过度疲劳,情绪恐慌、焦虑等不稳定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五)作业环境不良。生产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作业行为。狭窄的空间难以使人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高温会使人产生疲劳,引起行动迟缓、作业失误;噪声使人烦躁,无法安心工作;照明不足使人视觉疲劳,容易接受错误信息等。恶劣的作业环境不仅增加了人的劳动强度,易使人产生疲劳,更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作业环境不良也是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培训教育不到位,安全技能低下。一是没有对行为人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使行为人缺乏必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具备安全作业能力。二是培训的频次不足,形式内容单一。

三、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自觉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奖惩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有效的安全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对新员工在上岗前要进行应知、应会和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培训、教育、考核,合格后,做到持证上岗;对熟练工重点加强安全操作规程的强化教育,坚决杜绝习惯性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对员工安全教育应区分安全心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应急能力培训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教育,使每位员工知道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突发意外时如何自救等。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从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三)坚持“将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这一理念。由于人的生理状况和个性不同,每个人能够适应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也不同,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合理运用行政手段将不同类型的人安排在适合的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注重观察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变化,必要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可以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四)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可以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作业环境,发现问题及时改善,避免因噪音、光线等因素造成人的行为失误。

(五)强化检查监督是有力保证。制度再好,关键在于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但是,由于每位员工的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作业中,有些员工不能自觉地去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因此,加强对人的作业行为的检查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安全管理人员应经常对员工实施作业的现场和作业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其次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发现人员异常时采取调离岗位等必要措施,对患严重疾病的、怀孕月份长的女工等人员强制离岗休假,最后是加大对“三违行为”检查考核力度,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要用强制手段培养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的习惯。

(六)努力营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它规范制约着人对安全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任何人的行为都要受到制约、受到左右,他能时刻提示和驱使行为人自觉地抵制违规、违章、蛮干行为。这个磁场越强大,对人的约束力越强,安全越有保障。因此,建设企业自身安全文化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本途径。

总之,控制人的安全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应以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自觉性为切入点,以健全制度和培训教育为途径,以形成安全文化为终极目标,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的平稳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斌.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及解决对策.山西焦炭,2003.(1).

[2]梁丽.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行为人事故心理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学中文
心理小测试
拘禁型索债行为构罪分析
心理感受
废弃泄漏事故
敲诈勒索罪
夏季旅行中的事故
心理小测试
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