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地系统视角浅议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2016-06-04尹路
尹路
摘 要:城市绿地结构体系是城市海绵结构体系的基础,在海面结构体系中,不同种类的绿地承担不同的功能。本文将以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具体运用,为下一步绿地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系统;集雨型绿地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59-2
1 概述
在目前城市发展面对的各种问题中,内涝治理和雨洪利用问题为各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传统城市给排水结构网络建立在大规模的基建和管网建设基础之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已很难满足当前的城市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清晰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底,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我国国情组织编写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该指南参考了国外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雨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自党的十八大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来,这是建设系统内第一次积极的回应,同时,该指南也为国内海面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引导。至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2 城市概况
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全旗共辖科尔沁(城关)、居力很、索伦、大石寨、归流河、察尔森、额尔格图、德伯斯、俄体九个镇,阿力得尔、乌兰毛都、桃合木三个苏木和满族屯满族、巴拉格两个乡。
3 规划原则
以城市绿地系统基础的海绵城市结构体系具有地域适应性,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及布局情况,可以合理的指导不同类别绿地的建设内容,根据城市现状概况及资金保障程度,可以合理的引导绿地内容的建设强度。
①规划引领:海绵系统建设应以规划为引领,在各类绿地建设初期确定雨水生态调蓄目标和相应措施。
②生态优先:城市规划中应优先划定城市绿线,以保护大地自然调蓄海绵体。
③安全为重:海绵城市应结合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将城市绿地雨水调蓄系统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城市排水控制系统。
④因地制宜:应根据各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条件、水文特点,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布局城市绿地海绵体。
⑤统筹建设:各地政府应结合上位城市总体规划,在具体建设项目中统筹落实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施。
4 海绵城市系统规划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针对部分地区的微量雨水径流,海绵城市系统可通过打造“雨水公园”制约雨水径流;针对大区域的城市内涝区,海绵城市系统可通过建设“暴雨公园”实现制约雨水峰值流量、减少污染的双重目标。
针对城市建成区域,海绵城市结构的布置以点状、线状为主,结合旧城改造、运用较少的用地集中处理问题,针对城市规划区域,海绵城市系统的布置可更加全面化、多元化。
4.1 附属绿地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附属绿地所占比重较大、改造空间相对灵活。相关调研显示,大多城市的附属绿地面积占城市绿化总面积的30%~60%,大幅超过公共绿地;相对于其他种类绿地,在绿化斑块数量中大多城市附属绿地占有很大优势;附属绿地对城区生态效益的贡献非常重要,维护要求较高。基于以上特点,在海绵城市体系中,附属绿地可作为面状元素成为解决城市中离散的、小区域的雨水径流的主要方法,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节省资源,也可以落实对雨水的源头管控、有利于雨水重复利用。
4.2 公园绿地
作为城市绿地分类的主要元素,公园绿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公园绿地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结构与多样的游憩功能;其次,公园绿地在规模上具有较大优势,对于周边用地的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再次,公园绿地种类多样,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因此,公园绿地绿化建设可同附属绿地相结合、一起控制雨水径流量,也可以采用“暴雨公园”的形式控制雨水峰值流量。
4.3 防护绿地
在城市绿地总面积中,防护绿地占比较少。通常,防护绿地处于工厂、垃圾处理站等地块与居住地块附近或处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地带,在满足自身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可辅助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进行低影响开发。
4.4 其它绿地
其他绿地包括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绿化隔离带、风景林地等,规划布局上可结合不同性质绿地区别考虑,也可以结合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生态湿地等对城市环境质量、市民生活、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之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其他绿地,此类绿地可合理协调中心城区城市绿地与区域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尝试对其开展低影响建设。
5 集雨型绿地策略
“集雨型绿地”的定义,即是指通过合适恰当的城市规划,准确布局雨水再次利用技术和设施,在阶段降雨量内吸收绿化本身产生的雨水径流,有条件的还能收集绿化范围以外阶段的雨水的绿地。
“集雨型绿地”包含2种类型:一是雨水再次利用绿地,吸收绿化范围内阶段重现期的降雨雨水,并适当吸收周围建筑、铺装的非污染雨水,前提是不影响绿化本身质量、功能和安全。这种类型应占“集雨型绿地”的绝大多数;一是雨洪调蓄型的绿地,在城市绿地低洼地段建设雨水收集点,可接收周围较大区域降雨形成的雨水,起到调蓄洪水,防涝减灾的作用。这种集雨型绿地可根据城市专项规划和防洪规划进行布置,可在局部适当的区域安排,并且需要调整好不同时期调蓄雨洪与绿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5.1 雨水利用型绿地
为充分发挥雨水在园林绿地中的作用,提高雨水利用率,应保证进入绿地中的雨水在不增加建筑设施的情况下,将雨水最大限度的利用。
下凹绿地——对于规划新建绿地,在详细设计时应做好竖向设计,即路面标高需高于绿地标高,雨水口设在绿地最低点。对于已建绿地,可以采用围埂将绿地围起,适当降低绿地高程,把周围地面径流尽可能引入绿地中。下凹绿地下凹的深度要根据绿地的土质、汇水区面积、绿地面积和植被种类等综合考虑。
渗透井——渗水井是一种地下集水设备,利用碎石空隙等,将绿地中积存的雨水向周围的土壤中扩散。在坡度比较高的地方尤其重要,降雨后雨水跟随地面径流,流向渗透井并将雨水储存在井内。渗透井的井盖要求利于雨水进入井内,最好用铁痹子。要注意渗透对周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渗透井的直径和深度一般根据渗透水量和地面的允许占有空间确定。池壁最好使用砖砌,留有孔隙,但强度应满足地面荷载和侧壁土的压力等要求。
渗透浅沟——即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植草浅沟,用于在土壤渗透能力较强的区域。这种形式能让雨水在收集和流动过程中不断向下渗透,达到减少径流排放的目的。渗透浅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断面尺寸、平面位置、坡度、长度、及其与其他雨水管线的连接方式。根据土壤的渗透系数、浅沟的面积、深度、调蓄容积等计算确定。当土壤渗透性能良好时,在道路的两侧的低绿地或绿地中设置渗透浅沟,渗透浅沟的底部铺设透水性好的碎石层,上层用植被覆盖。适用于公路两边、广场或建筑物的四周设置。雨水流过渗透浅沟时,污染物在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可以控制雨水径流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雨落管的处理——将经雨落管流下的屋顶雨水引入绿地中。即将雨落管的下端连接PV管,通过PV管将雨水引入绿地的渗水井中。
5.2 雨洪调蓄型绿地
在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化生态系统中,大型其它绿地之间缺少绿道进行联系,具有雨洪调蓄的区域也相对独立。对于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规划提出两大策略。
首先,梳理城市现状绿地结构,将绿化斑块、绿道之间的结构重新整合。通过各种手段整理规划区中可以作为绿道的元素,通过加强其连接度,降低标高,补充植草浅沟等做法,构建绿色雨水传递通道。通过通道将超过场地滞蓄设施负荷或需要进一步处理的雨水径流传递至更高级别的大型雨洪调蓄空间(如林地、湖泊、湿地等)来进行雨洪滞蓄。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的绿地雨洪调蓄系统。
其次,整理规划区内径流量大的面格局中斑块、廊道联系。规划区内现状不透水面比例较大,道路作为不透水面的通道发挥影响较大,导致内涝频发。本规划提出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不透水面区域的绿化雨洪调蓄能力;通过调整绿地系统结构增加雨水路面流速的阻力,切断路面的传递作用。使城区内排水能力较差区域(即雨洪调蓄功能较差区域)互相分开。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及时处理,减少路面雨水径流的停留时间。
具体的实施方法有:①加大道路绿化带的连接度,切断周围用地不透水面与路面的连接,削减雨水汇入路面的可能性。②加大道路用地周围绿地率不达标绿地的数量,加大绿地面积及绿地的联系度,排除有可能汇入道路的绿地径流。③加大绿地系统结构的通透性。利用河流升天绿地、道路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作为通道,连接到规划区中大型绿地或水系中。
6 结语
本研究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基础,与海绵城市理念紧密结合,针对各类城市绿地自身特点,提出不同建设要求,为下一步各类绿地的具体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鉴于城市绿地问题的复杂性及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现状,目前规划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部分较多,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18(12):37-41.
[2] 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3] 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Urban Studies,2012,1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