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德加·爱伦·坡笔下的主人公

2016-06-03王琦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

摘 要: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风格怪诞、恐怖的短篇小说见长。坡写作风格独特,打破了当时的陈腐风气,并试图在文章中探索人类心理和精神层面。坡的故事中存在许多极度敏感甚至变态的主人公。本文将对爱伦坡短篇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探索其作为人格分裂受害者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主人公;人格分裂

作者简介:王琦(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学位,齐齐哈尔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2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和惠特曼、迪金森被看做是美国19世纪最有创作力的诗人,爱尔兰诗人叶芝曾把坡誉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写短篇故事的先驱之一,并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文明,被尊为“侦探小说之父”和“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然而,坡也是美国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和诗歌的风格神秘、怪诞,以至于他有生之年并不被本国人看好。然而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其作品却在欧洲广为推崇。萧伯纳曾评价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在清教盛行的19世纪,坡打破了死板迂腐的写作风格,也不志在于宣扬清教条,而是开辟了新的疆土,将写作的触角延伸到探索人的心理和潜意识范畴,创作了许多风格怪诞、惊悚的小说。他与霍桑、艾默生不同,因此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坡通过探索研究精神上的病态开启了文学史上新的写作经验。大多数坡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无名无姓,极度敏感,甚至变态。坡意识到了精神世界的黑暗面,加以研究,最终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出来。坡笔下的主人公大多表现出人格分裂的特点,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受害者,如《黑猫》、《泄密的心》、《厄舍府的倒塌》、《威廉·威尔逊》等。本文将对爱伦坡短篇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其所展现的分裂性人格来领略爱伦坡短篇小说在心理层面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又可称为多重人格,是指两个或多个人格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并可以互相转换。人格分裂患者的整体人格不健全,因此呈现出多个独立的人格特点。每一种共存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独特品味、习惯、记忆和行为方式。一个精神分裂者身上所体现的人格可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英语中习语“Jekyll and Hyde”就是指个体身上展现出迥异的行为方式并互相转换。 分裂型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交替性人格,即两种人格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然而互相意识不到对方的存在。另一类人格分裂是共存意识的人格分裂,即一个或多个主要人格和一个或多个次要人格并存。当主要人格控制主体的时候,次要人格能够充分意识到主要人格的存在和举动,并不时显现出来。次要人格知道主要人格的存在,并向旁观者一样来看待和谈论主要人格。然而主要人格往往是意识到现实中次要人格留下的行为证据才逐渐地意识到次要人格的存在。

二、爱伦坡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人格分裂的受害者

(一)《黑猫》中的主人公

短篇小说《黑猫》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人格分裂受害者,属于共存意识的人格分裂。首先,他的身上展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起初,他是一个温顺善良的人,“从小就以心地善良温顺出名”,“心肠软得出奇”,“特别喜欢动物”和兴趣相投的妻子过着和睦的生活,还养了许多动物和一只猫。然而有一天他却突然变了,变得“一天比一天喜怒无常,动不动就使性子,不顾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开始无端辱骂妻子,对她拳打脚踢。他饲养的小动物也不得幸免,包括他曾经特别喜爱的猫,先是将它的眼睛挖出来,随后又将它勒死在树上。最终,他的妻子也难逃一劫,被他残忍地杀害了。而这一切竟是没有任何原因,只是觉得像恶魔附身,怒不可竭,“善良的灵魂一下子飞出了我的躯壳”。这里主人公就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一种主要人格是善良、随和、喜爱动物的好丈夫——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另一种次要人格是冷血、自大、暴怒的残忍的杀人狂魔——在酗酒后会显现。主人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酗酒后的暴行和变化,并审视和反省自己。这两种人格在主人公身上不断相互转换,最终,主人公被自身的次要人格出卖,当警察来到他家里搜查尸体无果就要离开的时候,他竟然“一时头脑发昏,随心所欲地信口胡说,简直连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然而,正是他所说的话暴露了自己的罪行,让警察发现了他妻子的尸体,其实,也正是他自己将藏尸地告诉了警察。这样的头脑发昏,可以看作是主要人格和次要人格斗争的结果。最后,善良的人格战胜了邪恶的人格,让一切真相大白。虽然文章是以主人公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是可以看出本文的叙述者应该属于主人公的次要人格,正是这种次要人格与主要人格的共存,并不时显现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主要人格,才形成了这篇文章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正是因为两种人格的相互斗争将主人公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二)《威廉·威尔逊》中的主人公

《威廉·威尔逊》是一篇典型的以人格分裂主人公为第一人称的独白式的文章。整个文章描写的就是主人公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展示出了两个人格,一个是邪恶、“丧尽天良”、“缺德之至”的人格,一个是“愉快、坦白、慷慨”、劝人向善的人格。文章以邪恶的主人公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而善良的人格则作为在邪恶主人公威廉·威尔逊眼里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出生、拥有相同容貌并且竭尽全力模仿自己一言一行的同学而存在。两个人在其他同学眼中像“双胞胎”一样。表示出邪恶的人格的威廉从小就开始欺压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利用千术给同学设陷阱赢得金钱。而拥有善良的人格的威廉则每每与其邪恶人格作对,在其要做坏事时出现在他起身边,“低声私语”地进行劝阻。当他利用千术欺骗同学时,善良的人格则马上出现并且揭穿骗术。然而,主人公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自己的两种人格在彼此斗争。而是总能看到与自己长相相同,穿着相同的服装,拥有相同的姓名的人在自己身边不时地出现,提醒自己不要做坏事。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常常觉得自己好像活在幻觉中。这种幻觉就是两种人格在自身交替出现而产生的记忆上的残留。最终,威廉·威尔逊的人格分裂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当邪恶的威尔逊想要再次作奸犯科时,善良的、“打扮得跟我一模一样”的威尔逊又一次出现在他身边私语。最终,气疯了的邪恶威廉发起了一场剑斗,“眼都不眨一剑刺进他的心窝,一次又一次捅着”。然而,此时在原来不见镜子的地方却出现了一面大镜子。“我吓得半死,一步步朝镜子走去,只见自己的影子迎面过来,脸上一片死白,溅满血迹”。剑斗中,威廉刺死的其实是自己,因此也成为了爱伦坡笔下人格分裂的受害者。

(三)《泄密的心》的主人公

《泄密的心》中之主人公是一名“神经过敏,非常,非常过敏,十二万分过敏”的人。然而他从不承认自己疯了,只是觉得“犯了这种病,感觉倒没失灵、倒没迟钝,反而敏锐了,尤其是听觉,分外灵敏。天上人间的一切声息全都听得见,阴曹地府的种种声音也在耳边。”他精心策划将一名老人杀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的眼睛像鹰眼一般。在主人公身上不同的人格发生了转换,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改变的,也不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他有时似乎认识这个老人,因为“每当清晨,天刚破晓,我就肆无忌惮走进他的卧房,放胆跟他谈话,亲亲热热喊他名字。”这是主人公平易近人的正常人的一面,举止可亲又乐于关心他人。然而有时他会无端地头疼,耳中不断能响起嗡嗡的声音。一到晚上他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偷偷观察着老人,一步步计划着要将他杀害。这是他另外一种人格,阴险狡诈,残忍敏感。最终,他把老人杀了,并将老人的心脏埋到了地板下。当警察来搜查却一无所获的时候,他耳中又开始不断响起嗡嗡声,终于忍无可忍最后自己将埋葬心脏的地方说了出来。耳中的嗡嗡声,不时地头疼,这可以看作是两个不同人格在主人公身上互相争斗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最后,也是这种善与恶的斗争让作者暴露了自己的罪行,为自己带上了枷锁。

三、结语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除了人们常说的推理、怪诞和恐怖,坡还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精神极度敏感甚至变态的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大都是人格分裂的受害者,如他的作品《黑猫》、《威廉·威尔逊》、《泄密的心》中的主人公。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受到两种不同人格的支配。同一主人公往往展现出两种拥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性格和态度的人格。两种人格在同一主人公身上交替出现而使主人公产生幻觉。彼此间的争斗最终使主人公将自己推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将人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当本我和自我的平衡被打破时,人的原有的人格就会改变,另一种不同的人格则会显现出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作为解读爱伦坡作品的一种心理学方法。然而,爱伦坡的有关探索人精神领域的作品要早于弗洛伊德至少100年,由此可见坡作品的深度和先见性。本文选取两篇文章为例,探索了坡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领略其作为人格分裂受害者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爱伦·坡,陈良廷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毅.变态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集-自我与本我 [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6]徐冰.I Think Where I am Not——The Selfhood in the Grotesque Short Fictions of Edgar Allan Poe[M].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叶超.Doomed tragedy: Psychoanalysis of Roderick Usher in Edgar Allan Poe's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M].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张牧潇.The Rationality of Absurdity[M].长治学院报,2008年04期.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怎样写短篇小说
最暖的城市(短篇小说)
招魂(短篇小说)
微雨燕纷飞(短篇小说)
老秦的糗事(短篇小说)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花里(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