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午战争后日本文人在中国东北、内蒙古的文学创作与活动轨迹点描

2016-06-03刘振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内蒙古活动

摘 要:近代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描述和记录,与近代日本和中国的角色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内心中一方面对中国的落后、衰败表现出了惋惜和无奈,另一方面又支持日本的海外扩张,进而在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前提下,同军国主义者一样逐渐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之中,最终共同来欺侮、掠夺中国。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除了使用坚船利炮之外,这些文人的记述和评价更加增强了日本政府及广大民众对中国的轻视,从而使他们的殖民侵略变得越发的猖狂和肆无忌惮。

关键词:甲午战争;日本文人;中国东北;内蒙古;活动

作者简介:刘振生(1962-),男,汉族,辽宁昌图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情感从敬慕、关心、担心到排斥、觊觎、侵略,有其历史脉络和客观发展过程。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败给了英国,割地赔款等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和对现实中国的认识。之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渐渐对中国这个文化母体产生了排斥反应,似乎感到这个古老的帝国已经进入了多病和暮年。日本在这一时期表现了对自身变革或不变的矛盾和犹豫。1853年美国人培理率舰队迫使日本开港,从此日本将国门逐渐打开,并于1868年开始变法维新,完成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后,日本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其逐渐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很快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阵营。日本迅速崛起,使其原来的“学生意识”逐渐淡薄,转而对这个文化上的师长开始产生审视和怀疑,当然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抱有同情和关心。总之,基于种种心态自19世纪60年代,从乘坐千岁丸而来的高杉晋作等人开始,便不断有日本人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踏查、巡游。这种行为到中日甲午战争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并在日俄战争前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894年7月25日,在经过精心的策划之后,日本派舰队首先在丰岛偷袭了中国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同年8月1日,日本发布了《对清国宣战诏书》。9月,在《国民新闻》社就职的国木田独步于黄海之战的第二天便被任命为海军特派记者,并于10月17日登上了位于北朝鲜大同江附近的“千代田号”军舰,之后撰写了《爱弟通信》(佐久良书房 明治41年)。该文采用哥哥写给弟弟书信的形式,以非常亲近的口吻讲述了他所看到的战争,从而赢得了很多读者,也使其在成为诗人·作家之前以从军记者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爱弟通信》与后来执笔的《源叔父》(1893-1897连载)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在《爱弟通信》中尽管表现出作者带有肤浅的纯真及未经世故的一面,但这恰恰是他本人所看到的战争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普通中国人的印象。这些记述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爱弟通信》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

爱弟,26日早晨我动笔给你写信。获悉我们的舰队至今尚在旅顺港外。英国舰队昨夜已经离去。在这之前他们停靠在旅顺口的右侧。昨天伊东司令官访问了他们的旗舰。(中略)支那的败兵有大约有一个连队,他们聚集在山的背后,队伍稍稍编好,忽然从海上飞来些流弹,轰然在山顶爆裂,使他们向四方逃窜。从椅子山炮台远眺的我军士兵,看到之后更加勇气倍增,而大呼海军万岁。

爱弟,我第一次看到了死于战斗的人,有的人死于刀,有的人死于枪。

当然,他们都是些清兵。我所看到的其中有一个人倒在海岸附近荒野上。他鼻子下面留着胡须,年龄有三十四、五岁,高鼻梁,浓眉毛,身体高大,见到他你就会想起大丈夫。他仰面朝天,两脚伸开,一只手弯成直角,一只手放在身旁,腹部露出,眼睛半闭。我正视并端详了一下,然后环顾四周,但见冷云漠漠,荒野茫茫,天地海陆所看的地方皆呈惨淡之色。

“战斗”这个字是这样的怪,这样的恐怖,这样的臭。它如同诅咒人类的魔鬼,它像穿越千年古国的蛇,像蛇一样蠕动的文字。这个不可议的文字,在这之前还只是一个听惯、说惯、读惯了的文字,但当我看到这个尸体后,它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字,它开始告诉我一个用一句话难已说清楚的秘密。1

国木田独步于1871年出生于銚子市,少年时代对政治报有热情,青年时代在大分县担任教师,之后进入了《国民新闻》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或许并没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场战争,尤其是对外侵略战争。当他踏上这块土地时,首先看到的是日本军队的强大、肆虐,并为之欢呼、雀跃。此时的他是把自己置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羽翼下,或者处于一种被国内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所笼罩的客观形势需要和无奈。但是,作为一个文人、知识分子、一个良知未泯的人,他身上还时时闪烁出对战争的恐怖与愤恨。当他看到中国士兵那样凛然地倒下,看到周围一片惨淡时,内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和寂寥。1895年2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这一天国木田独步在“威海总攻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一文中写道:

这一天早晨,风云岑寂,天地暗淡,呈现了极其悲痛的光景。似乎为了凭吊从前的支那,我们的胜利者不胜欢喜。2

由此可以感知他对古老中国的惋惜与对今日中国的悲叹。而最为有价值和意义的记述是对那些成为俘虏的海军军官的描写。“他们大多留学英国,讲着流利的英语,对待日本军官就像外交官似的,这正是没有根植于祖国的表面上的中国近代化的表现。”3尤其是当他看到满载着中国人的船上有欧洲人时,甚至想要亲手杀掉他们,认为他们是欧洲人的耻辱,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置土产》、《马上之友》也有所照应,表现了他对欧洲人的“敬”与“恨”的矛盾心理,当然深藏在内心的则是对中国人的怜悯和蔑视。

正冈子规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俳句作家,于1867年出生于松山。1892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之后进入了日本新闻社任记者。这一年他倡导俳句革新,完成了《獭祭书屋俳话》,并连载于《日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近卫师团的记者于1895年4月10日自日本的宇品港乘巨轮“海城号”来到大连。正冈子规虽然没有直接看到日俄两军对垒厮杀的场面,但却目睹了日军攻陷金州后城内一片生灵涂炭、举目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深深地刺激了作者的内心,为此他留下了一首新体诗,描述了这一历史画面。

骷 髅

翻越海岸的山梁,

我驻足悲风昏日的昨天战场

漫山遍野满目嫩紫,

具具骷髅,

横陈在堇菜开花的荒野上。

“骷髅”收录于《竹里歌》4之中,诗中反映了战事已经结束,但我军将士的尸骨仍然曝露在荒野而没有被掩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以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角度对战争本能的厌恶和胸中蕴藏着无限的不平。

正冈子规随驻军在金州逗留期间,有一次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的中国少年走过日本军队旁。他们手操胡琴,弹奏哀曲,沿街行乞,很是凄惨悲凉。于是受其影响,奋笔创作了长诗——《胡琴》5,用来抒发自己血雨腥风后的内心苦闷。

我思念我的故土,

可他人的悲惨命运岂能熟视无睹?

去年的那场战争,

夺去了他们亲爱的双亲父母。

伫足梨树阴凉处,

他轻巧地拉起胡琴,

奏出的是呜咽的悲哀、痛苦,

吟唱的曲调令人眼神迷离扑簌。

歌声乐曲诉悲情,

天神亦为此感动,

黑云密布心绪几多,

渤海湾啊,风在吼怒,

散落梨花似雪,洒满归乡路。

正冈子规对战争中失去双亲人的中国少年寄予了质朴而真切的同情。这是对老大帝国今日衰败的客观写照,也是对曾经的文化之师的现实描绘。作为加害国日本一介随军记者,能客观地描写侵略战争的真实,反映出作者具有一种不可撼动的超越于民族界限之上的“仁”与“爱”。这一文学的真实更凸显出其诗歌创作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正冈子规此时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与对东方文化饱受摧残而赋予深切同情的人。

田冈岭云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随军记者,于187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本名冈田佐代治。东京帝国大学汉文专业毕业。在学期间曾向《日本人》、《帝国文学》投稿,并创办文艺刊物《青年文》。毕业后到津山中学任教师,后任《万朝报》的记者、《九州日报》特派员,在日本各地从事新闻报道活动。1899年5月他来到上海担任某学校的日语教师,逗留时间大概为一年,后因肺病回国。1990年任《中国民报》的主笔。

1894年中日爆发战争,各个报社争先恐后地派遣随军记者到前线,战事报道成为了报纸的焦点与核心。义和团时期各个报社也模仿了中日甲午战争派去了从军记者。田冈岭云受《九州日报》主笔白河鲤洋的指派作为该报社的特派记者而从军。1900年6月23日田冈岭云随同日军第五师团乘坐土佐丸从门司出发,6月26日到达大沽港,后停泊在海上直到6月30日登陆。他所在的师团在大沽炮台一直滞留到7月2日。正是这一无端的占领才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宣战,从而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之后田冈岭云随军步行到达了塘沽,后乘坐火车到天津。中途由于铁路被破坏而又步行20公里才到达天津城外。此时的天津城正是守军同八国联军激烈战斗的时刻。田冈岭云在这期间写了有关前线战斗的报道,但由于审查非常严格而未能够寄回国内,所以心情不爽地与有关记者决定一同回国。乘船到烟台,逗留一日乘坐阿苏山号船于15日到达日本门司。在中国的逗留时间只不过三周有余。在这期间他向《九州日报》发回了30余篇报道,这些报道统一名称为《战袍余尘》,与另一个特派记者宫崎来城的《强乎,弱乎》合编为《侠文章》于1900年9月由大学馆出版发行。之后,《战袍余尘》改名为《北清杂感》于1913年由玄黄社出版,但是其中有17篇表现作者个人反战色彩的文章没有被收录。

如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国力愈发衰退,逐渐成为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各国通过各种借口从中国获得权益,扩大自己的租借地,并有大量的传教士及有关人士来到中国,宣传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日本除了在政治上推行其“大陆政策”外,还把更多的文人派到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及进一步的殖民侵略。日本文人通过在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文学活动,一方面报道了日本军队的战事,用来蒙蔽和蛊惑国内的日本人,而在另一方面也记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日本文人的这些文学活动,一方面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历史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写照。对于我们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吉田熙生 红野敏郎 村松定孝 《近代日本文学的中国像》有斐阁 昭和50年10月,P 21。

[2]吉田熙生 红野敏郎 村松定孝 《近代日本文学的中国像》有斐阁 昭和50年10月,P 26。

[3]吉田熙生 红野敏郎 村松定孝 《近代日本文学的中国像》有斐阁 昭和50年10月,P 29。

[4]正冈子规《正冈子规歌全集》 岩波书店 1956年4月。 p97。

[5]正冈子规《正冈子规歌全集》 岩波书店,1956 年4月,p119。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内蒙古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爱在内蒙古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