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之意境
2016-06-03朱梦瑶
摘 要: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境,无论是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还是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他们都强调意境,更注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意境在诗歌中的地位犹如房屋的梁柱,诗无意境全然会崩塌于字词的组合之间,更谈不上诗的价值与美感。所以,诗之意境,高于诗之形式,高于诗之风格。
关键词:诗歌;意境;价值;影响
作者简介:朱梦瑶,临沂大学文学院12汉本5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1
意境,又称“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用来标示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指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知和领悟, 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意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先哲们就开始了对“意”的追寻。其中作为儒家诗学经典的《易传》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而作为道家诗学经典的《庄子》则提出了“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主张,它们是意境说的源头。从唐代开始,在“意—象”这条线索之外,人们在文学批评中又突出强调了一个“境”字。
在重视诗歌意境中,最怕的就是感情虚浮,一味的追求功利性,没有真情实感,甚至在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时仍然用矫揉造作的诗语进行伪造,形成语言的不真实感和空洞感。这就破坏了作品描写意境的美感。无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只是一味的对景物描写,就如王昌龄曾列举过的反面诗例。他说:“诗有‘明月下山头,天河戍横楼。白云千万里,沧江朝夕流。浦沙望如雪,松风听似秋。不觉烟霞曙,花鸟乱芳州。可以说此诗全无意境,仅是一些苍白、平泛的景象堆积。对此,我认为诗之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情景结合之句,无论是景中藏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景与情的在诗歌中的结合,例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文中的“花溅泪”“鸟惊心”, 但事实上,花鸟怎会落泪惊心呢,此处运用以物拟人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表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就如王国维在意境评论中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全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所评论的意境有特殊的含义,《人间词话》第六、七两则作了如下说明:“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这种方式,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雅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景”,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在这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具有一曲同工之妙,显然,“花溅泪”和“鸟惊心”未必是真实的情况,而仅是诗人内心的体验,是客观景物拟人化的结果。这也就真切鲜明地表达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二、虚实相生
所谓的虚,即虚境。虚境是通过人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得到的内心体会,所谓的实,即实境。实境是诗人抒发感情的对象,也就是诗人所描写的真景,真物。柳永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离别冷落,孤独苦闷的情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写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下阕写自己想象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自己“无绪”还是“醉酒无处,无论是‘杨柳岸还是‘晓风残月处”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凄清冷落,孤苦悲凉的情景。由此可见,虚实景相互运用,得到渗透人心的意境。
三、意境全出
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物境”、“情境”、“意境”在内的“三境”之说,在后来的评论中更多提到的是“意境”。总之,诗歌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集中体现了诗歌的审美特征,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自古以来诗人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意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囊括 “物境”、“情境”、“意境”三者,但细细品来,唯有意境全然予以通解,把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四、意境的影响
(一)、传统艺术形式书法与诗歌,在描摹自然方面;在虚与实方面;在给读者带来想象空间等方面,均表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二者相融相通,相映生辉。以唐代草书歌为例,全唐诗6中共收入草书歌一百多首, 草书歌的意境使诗歌的意境变得更为深远。
(二)、在古代人们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实现生命与自然的相融合,把生命寄托于大自然的种种美好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创作展现对自我理想,自我期许,自我实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681-682.
[2] 王成云.论诗歌意境的艺术特征[J].教研科研笔记,2012,(5).
[3] 施义对.人间词话译注[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4] 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5] 吕崇龄. 浅谈诗歌意境“画意”的营造[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6] 陈艳丽.书法艺术与诗歌意境的关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