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里的儒道互补
2016-06-03刘潇潇
刘潇潇
摘 要:《水浒传》里,宋江和燕青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出小说最重要的两大主题:忠义和不羁。这两大主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道互补”的艺术体现,使水浒传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忠义;不羁;宋江;燕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
《水浒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谁是作者笔下刻画得最传神最有分量的?应该说,有两个人最为重要,一个是宋江,一个是燕青。原因在于,这两个人体现了小说本身所要表达的两个关键的主题,即“忠义”和“不羁”。这两大主题,实际上也是李泽厚先生概括的“儒道互补”的艺术体现。
一、宋江的忠义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也是引起最多争议因而评价差别极大的人物,有的说是强盗头子和伪君子,有的说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有的说是投降派、农民起义的叛徒,等等。那么,《水浒传》作者的本意,是要把宋江写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回答是:宋江是“忠义”价值观的化身。
小说中有关宋江的许多细节,都渲染宋江十分讲义重义。如晁盖、吴用等上了梁山的人,为感谢宋江,派刘唐给宋江送一百两金子,而宋江坚决不收,刘唐说自己回山寨不好交差,宋江才象征性地留下了一条。这自然是表现宋江“轻财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但绝不要回报。后面他初见李逵,给他许多银子去赌博,见了武松,也立刻掏心掏肺。他在清风山许诺要为王英找一个美丽的妻子,后来擒获了扈三娘后,就做媒配给王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但宋江绝不仅是对这些江湖兄弟们讲义气,更经常帮助普通的市井小民、弱势群体。阎公死了,阎婆母女无力下葬,是宋江帮助买棺材,还救助阎婆母女,这才导致阎婆要把女儿阎婆惜送给宋江作外室。阎婆惜有了情人,对宋江冷淡,宋江气愤出门,遇到一个王公,就想起来,自己曾许诺要送他买一口棺材的钱,就把刘唐给的一条金子送给他,并说:“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后来宋江杀了阎婆惜,阎婆把宋江骗到县衙门口大喊捉拿杀人犯,却被一个唐牛儿撞倒阎婆,使得宋江脱身逃跑,这个唐牛儿,也是平日经常受到宋江资助的市井小民。
《水浒传》给宋江设计了三个绰号,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这三个绰号其实最后一个最重要。前两个绰号的核心字眼都是“义”,也就是“疏财仗义”,帮助有困难的人。最后一个则把“孝”放在“义”的前面,用“孝”规范“义”的内涵和外延。宋江对朋友的义是有底线的,这也诠释了“孝义黑三郎”绰号的本质,孝在前,义在后,义必须服从孝。孝必然引出忠,所以要说绝不能“不忠不孝”。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孝敬父母开始,顺理成章,就要忠于君王,把这两点做到,就安身立命了。
可以说,宋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始终如一,十分清楚,“忠义”、“忠孝”、“孝义”是不能逾越的伦理基石。他初见武松,武松要上二龙山入伙,宋江就谆谆告诫武松将来要走被朝廷招安的道路,说将来一旦有机会,你要撺掇鲁智深接受招安。后来阴差阳错,宋江成了梁山泊的义军首领,实在是命运拨弄,地地道道的“逼上梁山”。
正因为《水浒传》始终把宋江作为一个忠义英雄来塑造,表彰忠义是小说的第一主题,因此有关宋江的许多描写上都为这一“中心思想”而服务。
宋江被逼上梁山,却心怀“忠义”,他始终是个忠义英雄。“忠义”是宋江的基本信念,是他恪守的伦理底线,也就是《水浒传》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要歌颂弘扬的“正能量”。因此,现存最早的明代《水浒传》刊本都标明“忠义水浒传”。
二、燕青的不羁
燕青身上,则体现了不羁的精神,和宋江的忠义构成“儒道互补”的格局。
燕青不反对招安,而且是招安路线得以实现的大功臣。但与宋江不同,燕青在“功成”以后,潇洒地“身退”。燕青是“功成身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知其雄,守其雌”等文化理想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是范蠡和张良的又一个江湖版本。
人类社会存在一个根本的矛盾,或者说一种张力,就是单个人和大集体,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与集体(团体、国家、社会)的要求和规则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又会发生摩擦和冲突。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形态,会用不同的概念表达,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要表达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意愿和办法。
孔子是为了实现仁政理想而孜孜矻矻奋斗一生的圣人,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另一方面,他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他又最赞赏学生曾点向往的人生境界,说“吾与点也”,就是在春天和少年青年们一起去郊外旅游,河里游泳,唱歌吟诗。所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孟子则说了两句更有概括性的话:“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后世嫌两个“善”字重复,改成“达则兼济天下”。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他对世间万事万物互相转化,“物极必反”的辩证法特别感受强烈,因而总是强调要居安思危,以退为进。庄子再从此引申,提倡“逍遥游”和“齐物论”。
后世儒家、道家和佛家成了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成了“入世”的代表,就是要到社会上积极奋斗,为国为家也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获得荣华富贵,价值观当然更偏重于“集体主义”和“积极向上”;道家和佛家成为“出世”的代表,就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闲适和快乐或心境平和自得才最重要,价值观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和“退隐无为”。李泽厚先生发明了“儒道禅互补”的现代化表达,简化为“儒道互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普世价值”认同。
“不羁”是《水浒传》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而且有渊源,可以追溯到元杂剧和元散曲中的“浪子”之说,并且详细追溯分析了“好浪子”和“坏浪子”的对垒是元杂剧中一大主题内容。关汉卿自诩的“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及许多元杂剧创造的文学形象张君瑞、王焕等风流浪子;坏浪子是那些仗势欺人强抢民女的“衙内”、“花花太岁”, 就是《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的鲁斋郎、《包待制陈州粜米》中的刘衙内等。好浪子们多才多艺多情,是艺术家;坏浪子们则是“有权势的无赖”。元杂剧和元散曲一方面赞美“风流浪子”,另一方面鞭挞无赖恶霸的坏浪子,达到了艺术的相反相成。这一点无疑也被《水浒传》借鉴吸收。燕青是被歌颂的不羁的好浪子,高逑是被鞭挞的坏浪子,而对宋徽宗这个皇帝浪子则给予了微妙的讽刺。“不羁”和“浪子”实则异曲同工。
燕青的形象,继承了元杂剧中浪子的各种特点,如落拓不羁的性情,歌赋吹弹等文艺才伎,聪明伶俐和侠骨柔情等,当然更增加了英雄侠义小说所不可缺少的超强武功以及虽然风流却又不沉溺于情色的道德光环,成为小说作者最推崇的文学人物。
因此,《水浒传》既歌颂了“忠义”,又赞美了“不羁”;既肯定宋江,又艳羡燕青;既写出了“忠义”价值观的神圣性,又揭示了实践忠义到底付出的残酷代价,还表达了对“功成身退”而隐逸江湖的衷心礼赞。用过去的理论术语,就是“现实主义深度”的表现。正因此,《水浒传》才超越一般的通俗小说,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参考文献:
[1]《鲍鹏山新说水浒》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01
[2]《 四大名著新评新校—水浒传》出 版 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1
[3]品读《水浒传》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聂丛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