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城市
2016-06-03彭颖幸玉珊王黎
彭颖 幸玉珊 王黎
摘 要:城市孕育了文学,文学也书写着城市,文学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摩登都市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城市文学书写的典范。
关键词:城市;文学;上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1
城市,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聚居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一直以来它都是集中的政治、发达的商业、密集的资讯的象征。然而在繁华画面的背后,文学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灵魂。作为所有文学艺术的母体的基础的文学,在城市的人文生态系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文学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说是城市孕育了文学,文学也书写着城市,文学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血脉。
一、城市对于文学
德国学者斯本格勒曾在他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说:“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城市它既有沉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沐浴着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城市以其独有的魅力激发作家的想象和创作,成为文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主题,推动着文学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19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城市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更加繁华、绚丽的现代大都市成为了作家们纷纷描写的对象。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伦敦、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布拉格……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城市生活为重心的经典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城市形象。不仅如此,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的观念的产生,而这些都需要用新的语言和技巧来表现,现代主义以及现代派文学也由此孕育而生,如果没有伦敦、巴黎、柏林、纽约等现代大都市,我们难以想象如《红与黑》、《玩偶之家》之类的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正如陈晓兰在《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中所说:“19世纪以来,城市在文学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承载着作家复杂的个人体验。在现代派的作品中城市成为审美中心,城市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空灵,甚至成为完全脱离实体的意识产物和话语建构。”
二、文学对于城市
诚如城市对文学的影响一样,文学也影响着城市。
文学是城市记忆的记录者。自从有了文学以来,城市就成为了文学讲述或想象的对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有对先秦城市的记录,如《大雅·绵》载:“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宏伟的都城外城门,庄严的王宫以及祭神的高台。在漫长的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对于宏伟宫殿的赞美,繁华市井的描绘,都为后世留下了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及生活风貌的记载。
文学是城市风貌的展示者。有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就能让读者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例如贾平凹在《商州初录》、《商州纪事》、《商州女人》等作品中,描绘出婚丧嫁娶的古老习俗,恬淡清幽的田园风光,保持原始形态的山水茂林。使人们想到商州,就会想到关中的厚重朴拙及山情野趣。因为有了文学,城市有了更为突出的个性和特色。
文学是城市精神的塑造者。文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是城市精神与气质的塑造与弘扬。城市是作家的精神家园,作家们通过他们的笔墨把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市民心中。
三、上海——城市书写的典范
“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天然地宜于文学的,文学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冷落了许多城市。城只是在其与人紧密的精神联系中才成为文学的对象,文学所寻找的性格;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有幸被作为性格来认识”(陈晓兰2006),上海正是这样一座城市,它“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百年来的沧桑,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被沦为了殖民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上海成为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前沿,带来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和开阔的文化视野。老上海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城市。
上海30年代,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以都市人的心态来讲述上海,百货商店、霓虹灯、咖啡馆、赛马场、夜生活、舞场歌厅,将一个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尽收眼底。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为我们展示出了上海繁华、喧嚣、纸醉金迷的生活现实。与此同时,在左翼作家笔下的上海则是一个阶级斗争、政治角力、革命风暴的舞台。茅盾的《子夜》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地下党、工人罢工、农民暴动、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都通过大上海这座风云动荡的城市呈现了出来,是当时中国历史画卷的缩影。40年代,张爱玲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贴近上海的骨肉,捕捉到市民生活的凡俗世界,《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反映出人生的悲惨沉落和生命的琐屑卑微,让人们看到了处于“新”“旧”撞击和矛盾中的落寞都市。到了90年代,王安忆、程乃珊、卫慧等上海作家再次把笔触对准了上海。建国后上海受到歧视,已失去了昔日风华,但女作家们通过回忆式的叙述来寻找旧日的大上海,她们将笔触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如各种居民群落、洋房、公寓、棚户区等等。写出了《蓝屋》、《紫藤花园》、《丁香别墅》等有影响力的反映都市生活的代表作品。而王安忆的《长恨歌》可以说把对上海的刻画推向了极致。她用文字叙写了一个女人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女主人公王琦瑶就是上海的化身,其坎坷身世是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因此,上海无疑是将城市与文学二者关系诠释得最为完美的城市,是城市文学书写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德】 斯本格勒.西方的没落[M].商务印书馆,1991
[2] 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刘俊.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J].文学评论,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