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文学的特点

2016-06-03方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客观性虚构

摘 要:叙事文学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平时进行文学创作也很有帮助。本文将从叙事文学的特点:客观性、情节性、混响性入手,结合相关文学作品,探讨叙事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叙事文学;客观性;虚构;情节性;混响性

作者简介:方椤(1994-),女,汉族,陕西安康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02

叙事文学是以描写客观事物、刻画人物性格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最大的一种文学类别。大体来说叙事文学具有客观性、情节性、混响性。本文将结合几部叙事性文学作品,探讨叙事文学的这三个特点。

一、客观性

(一)叙事文学客观性概念

叙事类文学作品刻画的出来的对象是独立的客观事物,客观性这一变现形式也就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叙事类文学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作品构成的形态要素方面。

如《史记》是笔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它就具有“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史记》的实录性特点有三个具体表现:第一是“考而后信”。司马迁亲自走访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及其后人,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且游历名山大川,亲自到发生过那些历史事件的现场看过,对一些文物古迹也有自己的研究。这样得到的写作素材真实可信,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真相。第二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司马迁对历史事件有真实的记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尽量真实客观,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他虽然对项羽加入了一些个人主观的喜爱,但也批判了项羽存在的错误和人性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却归咎为时运不佳,“天”之过,是很片面狭隘的。刘邦虽贵为帝王,司马迁在本纪里刻画了他仁厚,开明,善于识人用人等特点,但在其他人物传记里也提到了他的一些缺点。比如无赖习气,慢待儒生等等。正是这样才向后世人展示了一个可爱可敬,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第三是“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对于一些应该一笔带过的地方绝不拖泥带水,使文章节奏整体明快,快慢得体,紧凑简约。客观性的表现主要通过作品描写人物的行踪轨迹以及事物变化。强调叙事文学客观性并不是说否定叙事文学中情感的表达,叙事文学不像抒情文学那样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与阐述作者思想情感,而叙事文学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间接地来刻画作者的直观感觉以及价值观等。

(二)文叙事文学的虚构价值

叙事文学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不免有虚构的成分。如《史记》里鸿门宴的对话,剑拔弩张的形势,人与人之间智与力的过招,小小的心思和算计,通过作者的想象和润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乌江霸王别姬,又把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和英雄末路的悲歌谱写的荡气回肠。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增添文学色彩,引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描述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经验和感觉,挖掘小说的深刻内容与价值,其人和事,经验和感觉愈是新鲜的、独特的、准确的、深刻的就愈是小说化。而对于小说内容中最本质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虚构性”来完成的。这些虚构成分,可以说是叙事文学尊重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一抹亮色。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叙事文学离不开对人的描写。对于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可以以真人为事例,借鉴与参考生活中的其他的实例,来完成人物与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一部优秀的小说,人物首先弹跳出来,他会穿越历史的尘烟,与你相会。如《红楼梦》中就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等人物形象,为后世津津乐道,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黛玉身世可怜,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又敏感自尊,清高倔强,不愿妥协和奉承贾府的权贵阶层,人格的尊严甚至比爱情重要。而薛宝钗便是一个大度却有心计,时而表里不一,时而大方善良的女子。她用封建礼教时刻约束自己,却失去了林黛玉有什么便说什么的率真可爱。王熙凤和贾探春精明强干,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展现了当时大宅门里这样一批女性的风貌。镜头转向大观园的脂粉英雄们,形形色色的女子,在艺术的长廊中上演着人生传奇。而其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写照与升华,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二、情节性

叙事文学的情节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时间上的连续,二是因果关系。叙事类文学作品在结构形态上是故事化的,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再讲述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是连贯的,而且各个事件在时间的呈现上也都是有顺承意义,在建立起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时,构成故事情节因而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红楼梦》从前到后记载了贾府的兴衰变化,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前面设置了大量伏笔。如林黛玉伸出两只手指说:“做了两个和尚,我都记得你做和尚的遭数了。”暗指宝玉后来两次出家。蒋玉菡赠送给宝玉的汗巾宝玉又转赠袭人,暗示贾府破落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这些伏笔使《红楼梦》行文前后紧凑,因果关系合情合理。小说叙事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无缘无故出现没有铺垫的人和事,会显得很突兀很无理。《红楼梦》这种叙事结构利于后文的情节展开。此外,《红楼梦》还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比《金瓶梅》更显娴熟。王希廉高度评价了《红楼梦》叙事结构,他说:“结构细密,变化错纵,固是尽善尽美”、“错纵变化,如线穿珠,如珠走盘,不板不乱。”具体阐释如下:首先,在叙事过程中,预先确定了严密地、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首先讲述“无材可去补苍天”顽石、神瑛侍者、绛珠草等形象,随后这些小说形象被一僧一道带入红尘,他们在人世间上演了悲欢离合后,接着峰回路转又被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最终以“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宣示。这些桥段的安排是遵循了网状叙事结构。用神话的故事情节来确定文章的基调和内容暗示,是为了对以后残酷社会现实生活做叙事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很好的铺垫效果。其次,是对现实事件的刻画与描写,行文采用圆形结构统领全文,采取网状的叙事形式。在大观园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全文的情节主线,贾府的兴衰荣辱是全文的情节副线,主线复线错杂交错,在期间穿插了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等故事情节,从而构成了复杂而又细密的网状叙事结构。

三、混响性

(一)混响性概念

混响性是指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多声部”性。“多声部性”可以在叙事文学的作品的不同层次上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叙事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方面,既可以通过叙事人的语言以及被叙述人的语言来进行。

(二)混响性对叙事的意义

《西游记》是第三人称,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这一故事,但有些内容是以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写的。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用他的角度观察天庭,进行战斗。孙悟空说话时便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俺老孙……”。在叙事文学中,被叙述人的语言是从属于叙事人语言的,但对于整部作品来讲,无论是叙述人还是被叙述人都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二者并不等同,因为差别和不同,才形成“多声部”的语言现象。

作者与叙事人的分化是造成叙事文学混响性的又一种情况。在有些作品中,作者与叙事人在人格上虽然各有差异,但在作品表层的叙事人话语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态度,听到作者的“真实声音”,从而形成了表层涵义与深层涵义,作品的混响性也就随之产生。如《三国演义》中作者赞美的是刘关张和诸葛亮等人的仁义和忠信,但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却着重表现了他的狡诈和智谋。但同时也塑造了曹操的许多优点,如爱惜人才,善于用人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文学形象。

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围绕叙事文学特点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的叙事特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刘文雨.2008年8月.

[2]《<红楼梦>的叙事结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张利华.2009年6月.

猜你喜欢

客观性虚构
虚构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虚构的钥匙
客观性与解释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整体性与客观性的追求:汪卫东的《野草》研究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