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对于《金瓶梅》的突破
——思想高度的超越

2016-06-03张珊珊

参花(上) 2016年5期
关键词:金瓶梅红楼梦思想

◎张珊珊



《红楼梦》对于《金瓶梅》的突破
——思想高度的超越

◎张珊珊

摘要:《红楼梦》比《金瓶梅》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曹雪芹的思想高度远远超越了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局限于市井娱乐,眼光短浅,带有市民意识,只重表现,并带有主观愿望和客观描写的矛盾性;《红楼梦》着眼于整个封建社会,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识,其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更深远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金瓶梅》 《红楼梦》 思想

《红楼梦》相对于《金瓶梅》来说,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突破。正是前代包括《金瓶梅》在内的无数作品的文化积淀才成就了这么一部举世无双的《红楼梦》。而《红楼梦》之所以能站在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上,除了对前人创作思想、艺术经验进行了吸收总结外,其作者曹雪芹的思想高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本文试图从曹雪芹思想内涵的角度分析《红楼梦》较之《金瓶梅》更为高明的原因。

一、市民意识和文人意识

《金瓶梅》把着眼点放在市民阶层身上,深入描写市井生活,表现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起伏。虽然仍带有部分枯燥的儒学说教,但明显与其人物描写、情节铺展格格不入,像是为了完成说教任务而强行加上的。作者对其笔下的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人物进行了客观翔实的描写,他们无论男女,都彻底沉溺于人类最底层的肉欲无法自拔,甚至为此做出一系列违背社会道义乃至人性的恶行,丝毫不顾及传统伦理道德。作者虽未对这些人明确表态,但在这些事无巨细的刻画中,暗含着作者兰陵笑笑生对他们的认可和纵容。而这些客观描写显然是与他的主观表态相矛盾的。例如第一回中,兰陵笑笑生便向其读者劝诫到:“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健枯。”

这样的看似冲突的设计实际上却也可以解释得通,《金瓶梅》的创作处在明代中后期思想解放时期,作者的客观描写较之主观表白更能真切表现其心迹,表现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肯定和世俗文化的认同。但归根结底,兰陵笑笑生的创作思想局限在了市井之中,缺乏长远眼光,也不具备太多思想性。“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没有对政治理想的英勇献身,只有对财富与享乐的无可遏止的欲望,只有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歇斯底里的奋斗。”[1]

而《红楼梦》却着眼于豪门贵族背景下的闺中世界,并处处流露士大夫的价值观。“标志着中国白话小说从市井走向士林、从通俗走向雅化这一漫长过程的最后完成。”[2]

不同于《金瓶梅》安于物质追求,曹雪芹借一个家族来写一个封建时代的覆灭,他虽身为传统士大夫,却能客观地指出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并以贾氏家族的内斗暗示灭亡原因——内部的腐朽和坍塌,自生自灭。

但同时,作为曹雪芹的发声筒的贾宝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平等思想的萌芽,但囿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他的思想很难付诸实践。因此,他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犹豫和软弱,同样是面对强权压迫的有心无力。这是曹雪芹、高鹗的局限,是阶级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

二、侧重客观表现和寄托作者主观情志

兰陵笑笑生看重客观描写,所以并未对其人物从思想上进行深加工,即使涉及社会的腐朽阴暗,也是一笔带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兰陵笑笑生只是一个出色的、忠实的记录者,他只重表现,无意于创造。

《红楼梦》一开篇便借宝玉之口宣布了曹雪芹对于女性,特别是才女的高度认同感:“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虽然当时受思想解放影响,士大夫对才女推崇备至,但这并不足以驱使他耗费一生心血来谱写一首女性赞歌。实际上,他像屈原等人一样,以美人自喻,借美人之口表露士大夫几千年来沉积的情志和抱负。

中国文人善于在不得意时借助描写女性来排遣内心郁闷,从而消解不幸,实现自我拯救。从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自比,表达“忠而被谤”的愤懑;到曹植《七哀》以思妇被弃比喻自身的被排挤;到杜甫《佳人》将逐臣情绪寄托在绝代佳人身上。“从屈原以美女自喻,到宋词的代女子立言,文人一次次进行着角色转换,但倾诉的都是自己解不开的情结。”[3]

先说晴雯,人们说她是丫鬟版的黛玉,和黛玉一样心直口快,不畏强权。同时,她没有黛玉的小姐身份束缚,因此她比黛玉更决绝、更勇敢。最后曹雪芹以她的死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又如鸳鸯。她虽然是贾府中的奴隶,但却拥有独立的人格,十分重视自己“人”的尊严。被贾赦看中她宁死不从,贾母死后她也自行结束了生命。高鹗的续书将这说成是“鸳鸯女殉主登太虚”,实则不然,高鹗受自身阶级局限,没办法看到这是鸳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其以生命捍卫“人”的尊严的斗争在黑暗的社会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传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2]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孙虹.黛玉宝钗形象的原型意义[J].红楼梦学刊,1997.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简介:(张珊珊,女,本科,河北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金瓶梅红楼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思想与“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