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2016-06-03马清峰李建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蛋白酶颈动脉斑块

马清峰 李建军 熊 亮 张 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检验科,湖北 武汉 430076)



血清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马清峰李建军熊亮张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76)

〔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探讨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S患者94例,其中IMT增厚的有34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IMT正常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CD40、CD40L和MMP-9水平。结果随着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不稳定斑块的CAS患者IMT及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较稳定斑块患者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CAS患者脑梗死(CI)发病率高于斑块稳定组(P均<0.05)。结论血清CD40、CD40L、MMP-9能促进CAS的形成和增厚,MMP-9能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CI的发生,监测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能用来预测CAS患者的IMT、斑块的稳定性和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目前公认的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指标〔1〕,在临床中,CAS是发生脑梗死(CI)的重要病因之一。在CAS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生物学指标参与其中,本试验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探讨CD40/CD40L、MMP-9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2年4~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AS患者94例,年龄55~70岁;患者CI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同时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仪器与方法IMT的测量:采用日本东芝Aplio XG(SSA-790A)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入选病例和健康体检者均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测量部位:取颈总动脉远端2.0 cm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近端1.0 cm处等部位,多次测量IMT厚度,取均值。CAS的诊断标准:以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中IMT>0.9 mm确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指标。两组均采集空腹无抗凝血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后-20℃冰冻保存,以待同一批次待测。血清CD40、CD40L、MMP-9浓度的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3分组方案根据IMT将94例CAS患者分成两组,其中IMT增厚组(0.9 mm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不同IMT的患者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比较随着患者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逐渐升高,IMT增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的关系 颈动脉斑块稳定组与无斑块组相比,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与稳定组相比,血清CD40、CD40L、MMP-9的水平显著增高(P<0.01),见表2。

2.3颈动脉斑块与CI相关性颈动脉无斑块组CI发生率(3/34)远低于颈动脉斑块组(21/60,P<0.01);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CI发生率(11/21)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组的发生率(10/39,P<0.05)。

表1不同IMT患者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比较(x±s)

组别nCD40(pg/ml)CD40L(pg/ml)MMP-9(ng/ml)对照组2065.9±13.757.1±9.24.83±0.65IMT增厚组3497.0±15.91)83.0±14.71)5.55±0.821)斑块形成组60208.4±21.82)172.3±16.32)10.15±1.742)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IMT增厚组比较:2)P<0.05

表2不同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比较(x±s)

组别nIMT(mm)CD40(pg/ml)CD40L(pg/ml)MMP-9(ng/ml)颈动脉无斑块组540.7±0.2179.2±19.168.2±17.15.09±0.73颈动脉斑块稳定组391.54±0.291)163.8±20.11)131.5±16.51)7.48±0.591)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212.59±0.472)279.9±34.92)227.9±19.12)12.83±0.792)

与颈动脉无斑块组比较:1)P<0.05;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组比较:2)P<0.05

3讨论

IMT是CAS进程中形态学上的最早证据,而且IMT与CA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已成为公认的衡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和严重程度〔3〕,但IMT的测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了受体超家族成员〔4〕,正常动脉内皮细胞仅表达少量CD40,但当动脉内膜增厚时,内膜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表达CD40和CD40L的量明显增高,CD40L能与这些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结合后的CD40-CD40L系统能激活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黏附分子、释放趋化因子及促进MMP-9的表达〔3,5〕等,产生有利于凝血及血栓形成的局部微环境。本文结果显示,随着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不断增高,增高的水平与IMT的厚度成正相关;由此可见,检测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可以用来衡量病患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程度,再结合超声检查的结果,为IMT的判断增加可信度,为医生预测CAS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可靠依据。

CAS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参与的、血管受损后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许多炎性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均参与了CAS的产生和进展〔6〕。CD40-CD40L系统是免疫和炎症反应中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能够刺激斑块中内皮细胞MMP-9的表达,在CA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5,7〕;同时,伴随斑块形成的是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在细胞外基质重构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又进一步增加MMP-9的表达〔8〕。MMP-9属于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超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水解酶,它通过消化粥样斑块纤维帽成分破坏斑块结构,造成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加速斑块破裂,达到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动脉斑块MMP-9蛋白的表达上调,导致维持斑块内MMP-9活性降低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平衡被打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向不稳定〔9〕。由本文结果可知,有斑块病变者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的健康对照者,随着斑块的不稳定性的增加,血清CD40、CD40L、MMP-9的水平进一步升高,说明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在作为判断斑块厚度指标的同时,MMP-9还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不稳定斑块指易于形成血栓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由表面覆盖薄薄的纤维帽的脂质构成,有大量包含单核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少〔10〕;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脱落是导致CI的主要病因,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不测事件发生的概率〔11〕。由本文结果可知,在有不稳定斑块的CAS患者中,CI的发病率远高于CAS斑块稳定的患者,MMP-9在预测斑块稳定性的同时,同样可以用来预测CI的发生概率。

综上,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可以作为判断IMT的敏感生物学指标,CD40-CD40L系统和颈动脉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可以上调MMP-9水平,导致CAS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增加,斑块不稳定性的增加导致更易发生CI;由此可见,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还可作为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CAS患者继发CI概率的指标之一。

4参考文献

1Parikh A,Daneman D.Is carotid ultrasound a useful tool in assess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Technol Ther,2004;6(1):65-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53.

3杜丽,邱健.多种无创检测指标与动脉硬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5):708-11.

4Yan JC,Wu ZG,Huang Z,et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D40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ornary syndromes〔J〕.Chin Med J(Engl),2002;115(4):491-3.

5王静华,王中魁.CD40-CD40L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及与基质金属蛋自酶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6):390-5.

6Yamashita T,Hirata K.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modulation therapy against atherosclerosis〔J〕.Nippon Rinsho,2011;69(1):168-72.

7曹鸿森,涂传清.CD40/CD40L 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08;14(4):188-90.

8Ferroni P,Basile S,Loyhtya M,etal.Serum metalloproteinase-9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novel marker of inflammation〔J〕.J Invesl Med,2003;51(5):295-300.

9刘恒方,黄晓松,刘尊敬.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1):62-6.

10勇强,苏博.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9;6(3):539.

11李雅杰.超声造影检测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易损斑块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31-2.

〔2013-12-09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8-1947-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74

通讯作者:李建军(1962-),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CDB369)

第一作者:马清峰(1978-),男,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蛋白酶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关于麦芽中蛋白酶的分解研究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思乡与蛋白酶
纤维素酶及其与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复配在洗涤剂中的应用研究
菠萝蛋白酶酶解小麦降低过敏性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