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6-06-02
容错,促干部有为
日前,《人民日报》刊登了三位地方领导干部谈制度落地激发干劲,容错能否促有为的文章。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中指出的“要宽容那些在探索中出于公心的失误,激励各地干部大胆探索,真抓实干”是相匹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急需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急需各级党员干部冲锋陷阵,急需大批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创新的领导干部献智献力。但是,许多干部背着“多干多错” “试错挨罚”的思想包袱,止步于创新、止步于进步、停留于原地,缺少了干事创业,勇立潮头的锐气,缺少了善作善成、勇于挑战的士气。
建立容错机制,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制度保障。它不仅可以从心理上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大胆改革创新、大胆勇往直前,不断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调动他们建功立业的积极性,而且还从制度上保护、保障、引导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攻坚克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贵州 李波)
“热线”不“热”,透支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几乎都设立了热线电话:农技热线、法律热线、投诉热线、举报热线、求职热线,等等。这些服务性热线电话的设立,确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热线电话,要么拨不通,要么无人接听;有的即使拨通了,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却推三阻四。这些都让热线电话的作用大打折扣,还“凉”了老百姓的心。
“热线”不“热”,甚至变“冷”,据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个别单位图虚名、搞形式,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时间一长,“热线”自然成了摆设。二是少数热线电话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自制力不够,经常在上班时间擅离岗位,“热线”变成了“空线”。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难度的加大,一些单位逐渐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坚持下去了,慢慢丧失了对“热线”的“热心”。“热线”不“热”,背离了政府推行信息公开、设立热线电话的初衷,透支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亟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河南 盛人云)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提醒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涵养文化、栽培文明的肥沃苗圃,成为“民众的大学”。
“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有些博物馆开展的文物进社区,流动展览车,携带文物下乡宣传,系列化的文物展览等,让古老文化“活”在现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中。有些博物馆,树立现代化服务意识。比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唐美丽”“汉英俊”等文创产品。走在“卖萌”前列的故宫,目前已有超7000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仅今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既创造了优良的经济效应,也带来深厚优雅的文化感受和熏陶。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从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文明素养,就为“文化大国”打下了厚重根基。比如,在法国,每逢周三,博物馆变身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发现和认识世界。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推广。
(河南 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