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实施退休金制度刍议
2016-06-02张文革
张文革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数量增长较快,他们的养老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民办高校被定义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这些学校的教师完全纳入到社会养老的体系之中,与企业员工毫无区别,甚至退休后能领到的养老金还没有企业员工多。这不能适应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也不能体现尊师重教的国家政策。要加快中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培育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人才,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的待遇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实施退休金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大众化;退休金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094-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民办高校数目逐年增多,但随着规模和数量的扩大,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退休后收入偏少以致生活窘迫等。目前,按照中国的法规而言,民办高校属于民办非企业组织,这听起来就不伦不类,颇有歧视的意味。对于国有机构而言,除了国有机关单位,要么是国有企业单位,要么是国有事业单位。相应的,民办机构也应沿用此分类方法,要么是民办企业单位,要么就是民办事业单位。对于民办事业单位,国家应在人员聘用、薪资发放等方面给予支持。综观当前形势,我国整体上把民办高校的师资归为民办非企业组织人员,但实际上对民办高校教师的退休待遇来说,则完全采用了企业员工的待遇制度。民办高校教师在未退休时交养老保险金,退休后就完全靠社会养老保险金生活,微薄的养老保险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水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家政策怎样能体现出来?民办高校的教师也在为中国繁荣富强做贡献,为什么在退休后会与公办高校教师差别那样大呢?
在民办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1]。既然国家在养老保险金方面不宽裕,那么,民办高校的师资就要在退休后过着拮据的生活吗?谁来为民办高校的教师考虑周全呢?看来,民办高校要从自身的管理制度着手,单靠退休后的微薄养老保险金绝对不行,民办高校的教师在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前提下,还必须有一笔退休金。
二、民办高校实施退休金制度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更多素质较高的民办高校教师
中国民办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有不少高校通过多年滚动式发展,获得了不少的资源,也已经有了较为知名的品牌,在经济实力上具有较突出的竞争优势。但这些高校原来多年的外延式扩展模式已日显颓势,必须走创新发展的内涵发展模式。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教师,那种抱有打工心态的短期师资无法适应并推动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要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必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及退休后的生活着想。在民办高校的规章中规定退休金制度,对吸引高素质的教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他们的打工意识比较强
师资队伍问题是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2]。在中国传统的书生意识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非常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收入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打工思想也流行起来。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外,追求高收入成了人们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相比之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收入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民办高校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他们有的想考公务员,有的想跳槽,有的想自己当老板,各种思想充斥其中。要办百年老校、名校,就必须有百年发展的教师心愿,稳定教师队伍才能实现民办高校的长久发展。当前的中国民办高校中,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专家教授很多,但中青年中能担当重任的人员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创新创业理念很难真正落实。很多老专家教授是为了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才到民办高校工作,他们就是有创新创业的思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真正打开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局面,必须稳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三)解决了后顾之忧,民办高校的教师才能有长期发展的志愿
西方国家的高校中,有终身教授的身份,他们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在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可制定长期发展的目标,可以有大师级的人才脱颖而出。高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必须有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对学校有家的认同感,这种感情在当前的环境中很难找寻。一旦有了这种感情,教师个人的潜力将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民办高校在当前的中国本身就是“没娘的孩子”,缺乏应有的关爱,如果民办高校的教师也处于一种不稳的环境中,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将很难实现。为了给民办高校的教师提供人情的温暖,就必须考虑并关爱他们的人生,关心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如果以为退休后他们可以领到社会养老金就万事大吉,这就大错特错了,微薄的社会养老金能充分显示他们的社会价值吗?
三、民办高校实施退休金制度的可行性
(一)国家在收费方面的倾斜使得民办高校有一定的实力能支付退休金
我国的国家财政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允许并支持民办高校的大力发展,在收费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不少民办高校通过较长期的滚动发展,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他们可以提取发展资金,可以进行再投资,可以招聘引进知名专家学者,可以开展国际深层次合作,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打通高校、企业、社会等方面合作的渠道。笔者以为,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发放有吸引力的退休金,以勉励他们敬业爱岗,做出更多贡献。
目前,有不少公办高校设立了教育基金会,他们设置相应岗位来管理该基金会,以实现学校资金的保值增值。笔者也呼吁民办高校设立教育基金会,把学校的资金拿出部分用于教师退休金的发放。
(二)支付退休金能够给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泛实行了岗位聘任制,教师养老也逐渐全面推行社会养老模式。笔者以为,根据民办高校的特殊身份,他的各项制度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全面照搬其他组织机构的养老模式。日本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很值得我们学习。民办高校要办好,实现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培养教师的主人公意识,否则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很难有足够的潜力以供挖掘,建设国内国际名校的目标有可能落空。
民办高校本身办学的灵活性很大,一定要重视自身制度的完善,以期与时俱进。民办高校要真正做到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建立一支稳定的、能不断进步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让民办高校得到健康、持续发展[3]。如果只注意对内部教师的短期激励,不免显得目光短浅,长期激励的重要性绝不可忽视。中国的社会养老模式还不太成熟,不完全适合民办高校,因为社会养老给予退休教师的养老金太少。如果能在民办高校逐渐实行退休金制度,这种对教师的人文关爱必将增强民办高校现有教师的自信、自尊与自爱,必将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校内,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将更加愿意投身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将显著增强。
(三)从投入与产出来看,有退休金激励的民办高校教师能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重视投入产出的关系,这为分析民办高校实施退休金制度的可行性带来了便利。如果民办高校在师资方面投入不够,就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硬件设施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完善,但师资力量的提升则需要较长期的培育。在目前的国情下,民办高校大多不重视教师福利待遇的改善,平时的工资发放虽然没有问题,但教师的养老保险金所交数额过少,这从长久来看终将造成民办教师养老困境。笔者以为,民办高校必须改变目前对待教师的态度,把他们作为学校长久发展的财富进行积累,才能办成国际国内的名校。加大对教师待遇方面的投入,短期看是增加了开支,但长期的收益将十分明显。
民办高校在教师待遇方面的投入,其产出是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凝聚力,是教师为学校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和智慧,这无形的财富增值潜力巨大。一个教师高度流动、人心不稳的高校绝对不会办好,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校。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的教师,很难成为真正的名师、大师,也很难适应当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他很有可能沦为一个应付差事的教书匠。
在退休金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可以集思广益,让教师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日本企事业单位重视年功序列,可以在员工中营造一种争做贡献、长期发展的氛围。我们在改革中不应完全抛弃资历的观念,尤其是民办高校。走极端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一说改革就要完全打破旧体制,我们需要的是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到退休时已连续在民办高校工作满二十年以上的教师,可一次性发放50万元以上的退休金,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变通。总之,教师能终身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爱护,这种精神的激励与安慰比黄金更珍贵。
四、结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要长期不动摇。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必将为我国的兴旺发达做出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国家要大力支持与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扶持。民办高校自身也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推动我国社会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注重质量与效益,但它缺乏人文关爱,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要充分认识对民办高校教师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他们不能被视为企业员工一样的打工者,民办高校实施退休金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邵文娟,王丽云,杨林.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中国外资,2014,(1):218-219.
[2] 毕再丽.民办高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4,(8):76.
[3] 马小兰.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流动大的原因与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15,(15):254.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