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2016-06-02原婷李业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精准扶贫

原婷 李业荣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扶贫脱贫工作为例,对勐梭镇的扶贫脱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查找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勐梭镇扶贫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勐梭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008-02

云南省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全省仍有贫困人口600万人左右,分布在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迪庆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93个片区县和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迫切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勐梭镇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勐梭镇地处西盟新县城的东南部,介于北纬20°23'~22°43'和东经99°43'之间,东南与澜沧县拉巴镇接壤。2015年总人口22 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2 978人,有佤族等十余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镇人民政府驻勐梭大寨,辖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

1.地形地貌。全镇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13 605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11 59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镇。海拔在803~1 955米之间,属全年无霜期,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2 558 ~3 200 毫米。

2.区位优势。勐梭镇距县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澜沧县城54公里,距孟连县城58公里,距普洱市225公里,西南距缅甸国境线62公里。西南分别与西盟县力所镇、翁嘎科镇毗邻,北部与中课镇相连,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资源、热区资源、佤族、傣族文化资源是勐梭的主要资源优势,其中以热区资源、森林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较为突出。勐梭镇水资源丰富,勐梭河、东朗河、东梭河、东规河等8条河流从镇中间而过,镇境内富母乃小型水库1座,库容量为235万立方米。

4.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 8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266元。粮食总产量9 042 997公斤,农民人均有粮603公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266元。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勐梭镇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全镇现有1所中学、6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教育点,基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有1个中心卫生院,有6个村级医疗站,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

6.基础设施情况。2015年全镇通车里程已达254.68公里,二级路30.13公里,三级路15.96公里,四级路112.78公里,等外公路95.82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区位优势明显。

7.产业现状。勐梭镇完成两杂良种推广4.5万公斤,种植面积2.25万亩。全镇累计粮食播种面积60 217亩,全镇稻谷产量465.5万公斤,产值4 430万元,玉米产量391.4万公斤,产值783万元。

8.贫困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推开以来,勐梭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成就斐然,全镇贫困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的11 191人减少为4 117人。2015年末,勐梭镇农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 260户4 117人。

二、贫困制约因素

勐梭镇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横向比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夯实,社会事业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纵向比较,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问题,发展还相对滞后。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勐梭镇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较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 260 户4 11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5%。现有住房困难户1 756户;饮水困难人4 719人;人均受教育年限7.5年。

2.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明显。勐梭镇地处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整体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全镇公路通路等级低,5个村委会已通水泥硬化路面公路,1个村委会道路晴通雨阻现象十分严重。

3.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设备陈旧,上学难问题突出。医疗卫生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器械,镇、村医务人员医技水平急待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滞后,群众受培训机会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4.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受产业化程度低的影响,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产业发展十分困难,贫困村群众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经济增收来源少,群众增收困难,绝大部分群众只是基本解决温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5.脱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矛盾加剧。随着建材物资价格上涨及物质二次搬运费用的不断增加,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因脱贫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取得的脱贫效益不明显,单靠财政脱贫资金投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

三、扶贫脱贫工作思路

按照发挥一个优势;主攻一个重点;加强三个战略;巩固提升现有产业;着力培育、挖掘文化特色,构建经济新格局的要求,在未来五年要稳定实现脱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自然村村内通硬化道路、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1.总体工作。(1)产业发展得到夯实。围绕特色,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形成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一村一品、一镇多产的产业新格局。(2)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镇内所有行政村通水、通路。农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安居房,村庄绿化和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3)基层队伍坚强有力。重点抓好镇村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对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教育长效机制,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度。

2.具体工作。(1)基础设施项目。全镇内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公路,包括通村组道路、村内户外道路和水利、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信息网络建设等项目。2020年全镇76个村民小组实现组内道路硬化,有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2)增收产业项目。每个村民小组有一项以上能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优势产业,有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100%的村组有增收产业覆盖。甘蔗、茶叶、橡胶以及畜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品质。(3)脱贫安居项目。按照西盟县城乡住房和建设局设计的农村民房建设结构、钢门窗、屋顶材料、抗震要求及民房施工图纸严格施工。2016年计划实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 841户。(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016年计划在全镇五个村建设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学生宿舍,面积2 982平方米。其中:班母村696平方米、里拉村570平方米、他朗村570平方米、王莫村450平方米、秧洛村696平方米。(5)能力素质提升项目。着力提高群众产业发展能力,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提高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受训人员至少掌握一项新技术,并颁发证书。

四、扶贫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勐梭镇实际情况,“十三五”时期,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走出了一条符合勐梭镇实际的扶贫脱贫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就学难、增收难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

2.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

3.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勐梭镇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王冀川.现代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科学出版社,2012.

[4] 柳金平.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6] 徐守盛.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J].民族论坛,2015,(7).

[7] 池泽新,汪固华.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 谭贤楚.“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9] 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10] 尹梦霞.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模式的思考——以“大小凉山彝区”的普格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2,(5).

[11] 许建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主战场[J].中国老区建设,2011,(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IFAD中国项目精准脱贫绩效评价:基于农民人均收入视角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