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
2016-06-02苏凯
苏凯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这一最新的理论成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和目标,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真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故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14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后,经过三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已逐渐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大学生群体因为种种原因存在着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责任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将中国梦的精神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衔接起来,帮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下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好比阳光对植物的重要性,它能够为你的成长指明方向。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敏锐、聪慧、勇敢,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现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群体,但也是极易受到消极、腐败的思想侵蚀的群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有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又带有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它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理想紧密结合。这与中国梦话语体系中的个人梦的论述不谋而合,习主席在“中国梦”的论述中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之队的成员,中国梦既是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一个个中国人的梦想。”[1]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为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
(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社会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向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如何能够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使大学生群体自由健康的发展呢?那就必须坚持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与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的统一。就是说大学生既要解放思想,发挥思维方式多元化所带来的创新意识,又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主张意识形态一元化。所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的凝聚力,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情感认同。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年轻群体所产生的合力效应,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坚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已经引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就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领导人民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就是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伟大的中国梦。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从上一辈人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中国向第二个历史任务发起冲锋,大学生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内在统一的,中国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结合新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的特定表达,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是具象化的表达,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接地气”,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二、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而言,他们基本处于青少年时期,也是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往往思想单纯,有着十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极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各种社会弊端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大敏感。但是,由于缺乏逻辑思考以及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使他们容易陷入主观的经验主义,受到消极思想的侵蚀。盲目接受一些错误思想,以至于迷失信仰。
(二)国际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外“眼红”。他们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入侵,并以各种形式输出他们的价值理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消极腐败的西方思潮借助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缺乏判断和识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发生思想上的异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性格的养成。
(三)社会风气问题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越发方便和快捷,信息网络无空间、时间限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这给不怀好意的人以可乘之机,网络上低俗、色情、暴力的信息以微电影、微博等形式几乎无孔不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养成和性格树立。同时,某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学生从对个别的党员或官员的失望,延伸到对整个中国政府和马克思主义的失望。
(四)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培育基地,是大学生人生态度和性格养成的重要场所。但是,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并将其对社会的错误理解传播给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呆板,缺乏创新,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和塑造,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国梦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应该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可见,只有让受教育者真正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才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刘建军在其著作中写道,“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它是一种信仰态度,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它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一种信仰内容,即人们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这种信仰与实际的科学理论越来越靠近;最后,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因而‘有人信仰它并以它为指导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一种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4] 所以,要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认可马克思主义。
(二)创新高校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互动与实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一直存在着呆板、无趣、吸引力低等缺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让大学生真正喜欢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教材要紧跟时代,穿插一些新时代新环境下发生的案例,以小组互动,主题班会,影视赏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以实践的方式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参观红色博物馆,重走革命老区,义务献爱心活动等实践的形式,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马克思主义。
(三)将中国梦与学生的“个人梦”有机结合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渴望有平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期盼健康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希望有健全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他们作为个体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只有中国梦与个人的具体诉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情感认同感。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5]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将中国梦转化为“个人梦”“家庭梦”,这是贯彻中国梦精神的最好诠释。
(四)打击社会消极腐败现象,树立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每个党员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代言人”。但是,部分党员利欲熏心,以权谋私,为自己建“小金库”“拉关系”,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习主席上台之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反腐,一大批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落马,让人们大快人心的同时也渐渐树立了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是,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贪污腐败的现象仍有发生,我们应该继续打击消极腐败的现象,创造廉洁公正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李维昌,盛美真.中国梦论述的大众化价值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42-4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22.
[5]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2-21.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