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共振”效应与大学生教育探微

2016-06-02卢勇刘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共振振幅教育

卢勇++刘黎

摘 要 大学生群体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对网络信息还未能做到去伪存真,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会和社会正负能量形成相同振幅,进而形成网络共振效应,增大正负能力的传递范围。如何运用好大学生振幅作用,增进正能量,抑制负能量,深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而在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人格的健全和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同时,要及时修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传递中的振幅位置,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承,促使大学校园主流价值文化不断创生。

关键词 振幅 共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7;G25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社会交流主要方式之一,已与人们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接受过良好和系统的文化教育,代表着社会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受众较其他群体对网络应用和信息传递技术有着更快的接受能力,同时大学生集群式的生活方式更为网络信息传递提供了快速、完整的信息链条。激进的思维模式与网络的信息节点更能引起共鸣,形成网络信息共振效应,亦能增大正负能量的释放,引导社会主流新兴文化体系的走向。随着网络大信息在校园中的应用和传播,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共振效应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及时修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传递中的振幅位置,就能推动社会正能力的传承,促使大学校园多元文化价值的不断创生,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人格的健全和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

1产生大学生网络信息共振效应原因

共振效应是最常见的物理学概念,即相同的共振频率下物体,很小的周期震动便能储存较大能量产生更大的震动。在摆动实验中,当其中一个摆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激励时,它相应的摆动规律则依赖于干扰振频。网络共振效应则是信息经过人为的加工将原有的信息更加丰富乃至夸大,再通过网络信息接收者的振幅效应使原有信息正负能量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而大学生受众作为网络信息共振中的因子。一方面大学生更容易被动的接受外来网络信息振幅的干扰,进而达到和外来网络信息相近或相同的振幅表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经过大学生的思想加工后,形成和原有网络信息波相同频率,储存为更大的正负能量,因而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共振现象。

(1)便捷的网络通道和众多的网络信息聚合形成了新兴网络文化,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在激励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创新潜质的同时,也填充了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的需要。网络信息的大量性和开放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大学生的头脑,打破了原有传统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网络的应用和信息的传递给大学生展示自我和才能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和维度。

(2)网络信息快速交互形式突破了大学生原有的人群交往方式,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范围的人际交往形式转变成无空间、无地域、无差异的信息交流互换方式。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融入性,通过网络信息可使大学生快速的了解世界各地的、各民族的人文风情、时尚文化、新生事物。网络的包容性更能舒展大学生身心,使其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学习和获取多元文化知识,这也是网络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3)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情绪宣泄空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心理压力、感情纠纷、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困扰。作为较独立的个体,更愿意选择较为私密的宣泄空间,隐蔽、开元、互动的网络空间更适宜为大学生情感宣泄提供空间,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很快的找到自身心理位置。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大学生更能通过和他人的交流、音乐的安抚、影视的震撼、游戏的冲击等方式缓解心理情绪和压力。

网络的种种属性更切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促进了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链中庞大的群体因子,可以在整个信息振幅中起到显著的作用,为网络信息共振效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力供给。致使现代大学教育更加偏重对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和传递的引导,及时修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的偏差,积极倡导社会正能力的传递和放大,减弱社会负能量的干扰和影响。

2增加大学生因子网络信息正能量的振幅作用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顶端人才的培养单位,具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优势凸显,相比传统信息传递模式而言,网络信息的运用可以将社会正能量的实质快速、准确的投射给信息网节点上的大学生受众。

2.1增加主流价值体系在网络信息中的投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中国有着丰富的古今中外多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与主流价值体系相互辉映。然而大学生在接触正统文化传射时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不如流行文化传射速度快,致使大学生在主流价值体系中的振幅作用逐渐减弱,进而降低正能量的传递效能。因此,我们应形成合力作用,在线上线下共同输出主流价值体系内容。线下不断运用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感受身边所集合的正能量,使主流价值的养分深入其内心深处,从而和线上主流价值内容相呼应。只有大学生主动融合主流价值体系,在思维上引起共鸣,其振幅才能和主流价值振幅逐步接近。

2.2培植网络信息的正能量氛围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榜样的力量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确立,是网络信息中最有效的振幅之一。大学校园应该有针对、有意识的培植和树立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群众基础良好,综合素质较高或在某一领域、某一事件具有突出示例的教职工、校友、学生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运用网络宣传作用,不断进行正能量的传递。同时,要给大学生留有充足的思想空间,在网络中给学生提供抒发思想、表达意见、情感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管组织的职能,鼓励大学生群体进入网络信息管理和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实践的方式增进正能力的积累,不断让其感悟社会主导方向,从内心弘扬社会正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在网络信息中的振幅作用,与网络信息正能量形成共振效应。

2.3增强校园网络信息中端枢纽作用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社交能力之一,并成为社会网络信息交互的主要群体。据一些高校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网络技术快速应用,大学生手机网络终端使用远高于计算机网络终端数量。由于智能手机小巧化,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计算机终端使用,致使大学生网络停留时长呈现几何状递增。因此,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终端建设,提升大学教育针对性,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校园网络信息终端建设,可挖掘网络信息中的巨大潜能,充分发挥校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建设有针对性网络信息终端,让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获取信息种类。其次,大学生可通过校与校园网络终端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校园网络联盟。在信息相互交流中高校可以植入正能量信息,通过大学生网络信息交流这个纽带,将一个网络终端上的正能量信息快速传入整个校园联盟枢纽中去。

3减弱大学生因子网络信息负能量的振幅作用

网络信息交流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互换时也掺杂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对于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更无法做到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然而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网络媒介,为使其利益最大化,吸引大众眼球,不惜大肆渲染和夸大一些负能量。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接收的载体,久而久之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成为社会负能量的直接传播者。这种振幅效应往往要比传播正能量更容易,大学生对于不良的网络信息接受和传递速度会更快。相比正能量而言,负能量多为大学生主动进行接受,在体感不良信息刺激的同时潜移默化成为网络载体,进而被动的和负能量振幅一致,增强了网络不良信息的共振效应。

3.1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

网络信息负能量传递的鲜明特征就是信息的变异,最初的信息与最终所产生影响的信息互不对称,信息本质已发生变异,趋向网络谣言。大学生群体受兴趣、时间、地点、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的真伪无从辨别,仅是盲目的转发,或为增强其观赏性和吸引力而添加与事实不符的元素,最终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同关注引起共振。因此,大学生在转发和传递网络正负信息之前,应先进行信息审核,运用网络工具追踪溯源,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后再进行传递。不能仅为个体感官刺激,盲目的转发不实信息,要深知自身作为网络信息的一个终端,很有可能因为一条不实信息而引发网络其它个体的共鸣。时刻要把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社会责任。

3.2积极发挥教育工作对网络信息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阶段社会经验还不能完全运用实践来获取,更多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灌输和转述间接的获取社会经验,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会时刻关乎大学生人格养成,起到中间枢纽作用。假若网络是一个球体,大学生因子就是球体中的气体分子,教育工作者是球壁,社会负能量则是热源。在热源的作用下球内气体会不断的膨胀使球体变大,而球壁会通过自身延展或气孔开关不断调整球体气压,从而使球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中渗入社会正能量的事例,提升大学生对正能量的理解和感悟,自觉地远离负能量的影响。

3.3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健全预防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健全适用网络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中各种因子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强调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群体可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教育自觉地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自然形成求实观念。并妥善处理大学生涉及网络安全的案件,对侵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案件要严厉打击,及时曝光。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净化网络信息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保护大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和消弱社会负能量。对网络中出现的负能量政府及权威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公告,详实、清晰的阐述事件原由,澄清事实。

大学生作为特殊而庞大的社会群体,对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是网络信息中的相关因子,对社会正负能量的增进或减弱有直接关系,合理运用大学生网络共振效应,对净化整个网络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大学生群体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学习,真正起到正能量的振子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整个网络个体,与教育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最终形成社会正能量的网络共振效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8.

猜你喜欢

共振振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