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平台联动机制建设

2016-06-02季铭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校园文化互联网+

季铭婧

摘 要 随着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校园文化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之一,需以当下信息与技术的整合为核心,实现校园文化平台不同载体、渠道、区域以及运行模式的联动整合,以达到传统平台与新兴媒介相契合,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校内特色与校外实践相衔接,技术与创意双向驱动的新型校园文化平台联动机制建设的局面。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 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软实力,是长期实践教育过程中衍生而来的,对学校和师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内在气质的一种体现。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也已成为新常态。而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和传播需要内容多彩、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手段和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平台联动机制的建设是当前“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时代诉求。

1校园文化平台联动机制的内涵

校园文化平台是指以广大师生为活动主体和服务对象,围绕校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而展开,以教育和育人为目标,被师生广泛认同、踊跃参与、并相对固定的校园文化的活动模式与载体的总和。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深入,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日益彰显,大学生接受各类校园文化的信息也已经从以往的一对一、点对点、由上至下的传统接受方式逐步演化成分散性、互动性的多元融合的立体式接收模式。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信息与撞击式的文化元素不断堆积重叠,单凭某一种文化平台已然不适应当下校园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校园文化平台联动机制的建设应运而生。

校园文化平台联动机制是指,在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大前提下,顺应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信息与技术的整合为核心,实现校园文化不同载体、渠道、区域以及运行模式的联动整合,进而形成一种相互交融、开放协调、优势互补、联动创新的校园文化平台运行的系统性局面。

2校园文化平台联动建设的闪光优势

2.1波浪式传播,提升信息辐射力

高职院校文化平台多集中于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学生社团、学校网站等传统式文化平台。这类平台运行模式单一、创意不足,校报校刊吸引力下降,校园广播打造力度较小,学生社团辐射面较窄等校园文化平台建设的弱效症结突出。校园文化平台的联动整合,集结各类传统与新兴文化平台的优势,形成共享式发布,平台互动良性循环的局面。各类平台联合行动可以打破原有传统文化平台单一化趋势,以多种文化平台传播,推送校园文化信息,使其呈波浪式源源不断地传递,从而使校园文化信息辐射力度瞬间提升,克服了原先某一平台受众面狭窄而效果不足的弱点。

2.2补充式涵盖,扩大平台内涵外延

校园各类文化平台因其文化类型、传播对象、运行主体的不同,势必导致其演练出的文化传递方式与内容的大相径庭。因此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平台在具备独立鲜明个性的同时,缺乏系统性的校园文化内容涵盖。校园文化平台的联动整合,联结各式独立的文化平台,在保留原先平台特色的基础之上,整合信息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平台系统化、整体化,进而弥补了单类平台涵盖面小的症结,使得平台建设的内涵外延连绵扩大。

2.3立体式环绕,促进文化鲜活互动

传统校园文化平台大多是上级传达至下级、点对点的梯级传播模式,校园文化平台与在校师生互动偏少。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分析指出:(见表1)

因此对校园文化平台的联动机制建设,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信息媒体的对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平台的革新,加速传统文化平台与新兴多媒体平台的融合,使得校园文化以立体式环绕模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积极鼓励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3校园文化平台联动机制建设

3.1文化载体联动建设:传统平台与新兴媒介联动

首先,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平台的优势。传统文化平台建设历史悠久,实践经验丰富,其全面的视角,权威的表述以及系统的运作都是传统文化平台成熟实践的表现。立足于传统文化平台的优势,继续深挖其闪光点是文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其次,积极切入新媒体平台的运作。加快对“互联网+”时代文化及新兴信息产品例如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手机端APP等的运作模式及功能的进一步熟悉与研究,落实好新媒体文化平台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实践。最后,紧密联动传统平台与新兴平台的运行,实现资源共享,载体联动,从而促进文化平台系统优化升级。

3.2文化渠道联动建设:线上与线下一体化

首先,定期主动开展校园文化平台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趣味性及吸引性的高效宣传活动,鼓励师生主动参与,扩大校园文化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深院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平台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对其的认可度。其次,建立平台互动反馈机制,获取师生丰富建议。克服传统文化平台单向输出文化信息的传播模式,开放互动反馈平台,提炼师生有效性反馈建议,在予以深度分析基础之上参考反馈建议,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平台建设。最后,依托各类新兴技术,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基于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体式网络互动社区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

3.3文化区域联动建设:校内特色与校外实践衔接

首先,依托高职院校特色,实现校园与企业联动。深掘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色,打造校园品牌,以特色专业为导向,谋求与企业特色文化的切入点,实现校园品牌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相互借鉴学习,从而实现校企联动。其次,深入周边社区,实现校园与社区联动。校园文化源自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文化平台的联动建设应着眼于高职院校周边社区文化平台,鼓励师生运用校园文化平台链接社区文化,使得文化建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后,把握多元文化,实现校园与社会组织联动。社会组织一般富有专有领域的针对性,其职能的特定性与公益性能够有效的扩散校园文化平台的外延。

3.4文化平台运行联动建设:技术与创意双向驱动

一方面,培育平台运行专业团队,实现技术保障。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依赖于多种媒介、媒体的专业性运营与操作,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活动的策划、文化信息的推送以及平台建设的管理都需要一支专业团队。以师生联动培育专业团队,以团队协作推进平台运行是校园文化建设联动机制建设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倾力整合创意文化资源,实现多效品牌魅力。校园文化平台的联动建设其动力来源于对创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个性彰显的“互联网+”时代,创意是校园文化蒸蒸日上、源远流长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平台的联动机制必须以整合创意文化资源为契合点,打造校园品牌魅力。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校园文化互联网+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