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情缘
2016-06-02张道余
张道余
春来秋去,日月穿梭,屈指一算,我与《故事会》结缘,已整整52个年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我不仅从一个乡下毛头小伙子,变成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也与《故事会》编辑部结下了不离不弃的故事情缘。
那还是1964年5月,油菜花开,麦儿抽穗。我的处女作《说嘴媒人》刚在《故事会》上发表,又接到了编辑部的通知,要我去编辑部修改新作《种子迷》。我怀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踏进《故事会》编辑部大门。当年我只有24岁,穿的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毛蓝布格子衣衫,脚上穿了双布鞋,连袜子都没有穿,手里拎一只装衣物的麻袋。传达室误以为我是拾荒的,拦在门口不让进。我拿出编辑部的通知单,他们又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一番,仍不放心地打电话让编辑部派人来门口接。
接待我的是责任编辑李中法老师,瘦长的身材,戴了一副眼镜,说话轻声轻气,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雅,又有热情和风度。他知道一个乡下放牛娃初到上海会遇到许多不便,就亲自陪我到以前只有大作家才能入住的作家招待所安排住宿,又教我如何使用卫生间的抽水马桶,如何使用淋浴器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天色已晚,他让我准备准备,第二天去编辑部讲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准时赶到编辑部,经介绍,认识了顾伦、钱舜娟、周月华、顾乃晴等编辑,并用金山方言讲述了故事《种子迷》及创作经过。讲完后,我就像个赶考的孩子,紧张地等待老师们的评判。老师们在肯定的基础上,热情地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我整整记录了一大张纸。最后,李老师让我回招待所修改。我熬了一个通宵,按老师们的意见一一作了修改,并工工整整地重新誊写一遍。当我把最后一个字写好,已是第二天八点多了。我赶去编辑部,恭恭敬敬地把稿子交到李老师手里。李老师看了,夸我改得好,并让我赶紧休息,下午打算陪我去城隍庙白相。因春耕大忙就要开始,我家自留地的秧板还未做,急着要赶回去,所以婉谢了他的好意,匆匆地赶回了家。
第一次与《故事会》编辑部的老师们接触,我感觉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温暖、亲切”。为了报答《故事会》编辑部老师们对我的关怀,我又把我发小成长的事加工成《突击队里的故事》(《故事会》发表时改名为《范龙进队》),寄给了李老师。想不到只隔了半个月,就接到了录用通知,李老师还特地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赶到我家,与我彻夜长谈修改意见。我热情地接待了他,在讨论稿子之余,陪他去海边玩耍,与他一起拾黄泥螺,捉鱼虾,品尝大城市难以品尝到的最新鲜的海鲜……
那一年,我在《故事会》上发了三篇故事,正当我创作进入旺盛期的时候,无情的“文革”开始了。据说李中法老师受到了冲击,我也被造反派冠以“山阳公社文艺黑线总代表”,受到无情的批判和打击。从此,我与李老师失去了一切联系。到后来,我再去《故事会》编辑部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李老师已不在编辑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