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怎得清如许
2016-06-02吕凤茹
吕凤茹
人物档案
吴丰昌,男,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从事环境基准与标准及污染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和湖泊污染治理工程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已出版中英文论著6部,发表SCI和EI论文200多篇,其中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论文20多篇,入选国际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2010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称号,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吴丰昌的办公室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二号楼的二层,长长的走廊散发着淡淡的化学药品的味道。与阳面一长溜儿的办公室相对的,就是阴面的一间间实验室。吴丰昌笑着对记者说,这样工作起来很方便。
做实验,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坐电脑前,对数据进行汇总研究,工作内容的切换更快捷,环节的衔接也更顺畅。但我们清楚,搞科研没有快捷方式,出成果没有顺畅路径。尽管办公室和实验室只一步之遥,但从立项到结题、从成果到应用,吴丰昌带领着他的团队经历了许多,付出了许多。
静水深流:成果源于潜心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舒俭民告诉记者,吴丰昌近十年的拼搏为国家环保领域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争得了多个第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基准的研究。
环境基准就是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理论安全阈值,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是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基准包括水质基准、土壤基准和大气基准。吴丰昌的团队在其中投入力量最大取得成果最多的是湖泊水质基准的研究。
2008年,国家973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正式启动,吴丰昌为首席科学家。2009年,国家启动环境基准环保公益重大科研项目,吴丰昌是项目负责人。
尽管吴丰昌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这两项任务落在他肩上时,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于我国水污染急需治理和管理的迫切,来自于欧美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几十年而我国才开始起步的急切。
太湖,巢湖,滇池,为了揭示区域性差异,揭示演变规律,吴丰昌和课题组的同志先行采集湖泊样品。采样工作十分艰苦,一个湖泊,往往要采集上百甚至上千个样品,有些样品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预处理,他们需要背着重达百余斤的设备上船,在摇晃的船上开始工作。有的湖泊天气变化快,风和日丽瞬间变成雨暴风狂,浪大船颠,晕船呕吐在所难免。吴丰昌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采集了全国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的水、生物和底泥样品,并建立了样品库。
采集样品只是课题进行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对样品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探索规律构建模型,最后才是建立理论体系。这其中,一步一步,有多少方案是推倒重来的,有多少环节是卡壳的?而他自己又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吴丰昌始终没有提及这些。他反复讲的是,科研平台多么好,团队多么优秀,数据和成果多么重要。
滴水穿石:执着是科学家的特质
吴丰昌是浙江人,他的普通话讲得很“认真”,音调不高,语速不快,举手投足都给人以沉稳平和的感觉,让记者想起了词语“静水深流”。及至他讲完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那极富耐力和韧劲的特质又使记者联想到“滴水穿石”这一成语。
吴丰昌大学毕业不仅免试推荐读硕士,还免试读了博士,方向是环境地球化学专业,之后,赴加拿大在McMaster大学当客座副教授,再后又到日本名古屋大学作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2004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调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从国外到国内,从大学校园到研究院所,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贵州红枫百花湖到云南洱海和滇池,从日本琵琶湖到北美五大湖,吴丰昌没有离开过水环境专业方向一步。他亲自调查过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湖泊至少30多个,发现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做有关项目也总是遇到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而创新,也取得了意外收获。
例如,采样是为了获得数据,这只是项目研究的第一步工作。由于我国的湖泊类型复杂,国外现成的技术和设备不适用。吴丰昌便带领大家自主研发了适合我国不同水深和水动力条件下底泥/孔隙水/悬浮颗粒样品采集的系列装置,不仅能在0-120m水深内采集130cm之内的完整底泥柱状样品和10-30cm表层界面水柱样品,还可以获得原位剖分孔隙水及悬浮颗粒样品,在我国20多个不同水深和水动力条件下湖泊中得到应用,在很多部门、地方和实验团队得到推广,有的已推广应用到国外。
吴丰昌和他带领的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十分丰硕的,在理论和技术上书写了不少“第一”,填补了国内空白,最终获得了10多项水质基准阈值,提交了多项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与此同时,还推动环保系统建成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可是,吴丰昌却没有满足的时候,没有稍息的想法,一个项目的终点,往往是另一个项目的起点,甚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他就凭着科学家的敏锐发现了另外有价值的课题。他是两个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带着七八个研究生,还是三个国内外刊物的副主编。他的时间够用吗?当然不够用,所以,周六他肯定要上班,周日他也一定要来办公室。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团队也视加班加点为常态了。
我想,他的团队就是因此而出论文出成果出人才的。他领导的实验室连续多年获中国环科院的先进集体,2014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似水柔情:内心丰富是人生的底蕴
在实验室工作的汤智博士,曾经是吴丰昌的学生。记者与他交谈时,他说:“吴主任对我们很严,不是严厉,而是严格。比如,课题进展放缓了,他不会简单地训斥我们一顿,而是让我们作汇报,问我们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想办法帮助解决。这样,我们也不好意思不抓紧了。”
在学生和下属的心目中,吴丰昌是温和的长者形象。那在生活中作父亲呢?
提及此,吴丰昌马上给记者看他手机中存储的照片。照片里的14岁大男孩洋溢着青春风采,对着手机正看着儿子照片的父亲满脸欣慰。父亲对儿子的柔情表露无遗。
“我对儿子管得不多。他成长得很好,不用家长多操心。”从做父亲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做儿子,他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每年我都会回家两三次看望父母,去年实验室评估抽不出时间就没回去。11月接父亲来北京看病,本来要他留在北京治疗,但他怕影响我工作,只呆了一周就回去了。后来,他病情加重,也没让我知道。等我春节前回到家,父亲已经病危十多天了,正月初二,父亲去世。”
尽管极力克制着,他还是落泪了:“我父亲去世时,孟伟院长给我发了条短信,说我的工作成绩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我现在也这样想,努力工作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此时,有同志进来与他核实周末安排,他做了如下部署:周六,他听各课题进展汇报,上午听环境基准的,下午听其他课题的;周日,他邀请两位专家来交流,上午是纳米方面的,下午是生态方面的。并且,大家不仅要听专家讲,了解相关领域研究情况,而且要将课题情况讲给专家,请专家给予指点从而开阔思路避免走弯路。
吴丰昌,就是这样带领团队开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