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城市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6-02陈政高
陈政高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城市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从十个方面,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
以严格执行规划法和城市设计为重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要创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坚决治理建成区内违法建设,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使规划管理真正进入法治轨道。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设计制度,大学本科没有这个专业,社会上没有这支队伍,多数城市在城市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城市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以贯彻建筑方针和提高建筑设计师水平、政府决策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建筑设计工作。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坐标、凝固的文化。要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正确把握建筑设计方向。要提高建筑师水平,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要完善决策机制,把好公众参与关、专家评价关、政府决策关,让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重点,焕发城市生机、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生态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宜居性的最突出体现。要有规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让青山再现、碧水重流、绿带成网。同时,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切实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以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明确要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2016年,我国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同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义,在于将过去的“把雨水排出去”变为“把雨水留下来”;在于减少径流,减少污染。到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即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以中水回用和垃圾减量化为重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不足和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两大难题。解决这两大难题,要从中水回用和垃圾减量化突破。在中水回用方面,一是要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力争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二是要从中水冲洗厕所来取得突破。居民用水占城市用水的60%左右,而家庭用水的30%是冲洗厕所的。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实现中水管进家庭,将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就地用来冲洗厕所。三是要通过培养各类水务公司来带动中水利用。实施垃圾减量化,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上避免垃圾产生。我国生活垃圾60%左右是厨余垃圾,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以合理布局路网和提升公交分担率为重点,优化发展城市交通。近年来,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状况,拥堵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巨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合理布局路网、提高公交分担率两方面来突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要达到15%;力争实现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以推进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建筑和建筑钢材重复利用为重点,促进建筑节能。目前,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比例在25%左右,建筑节能领域广阔。要大力推广钢结构,这既是促进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消化钢铁过剩产能、形成钢材战略储备的重要举措。要大力推广混凝土结构,这有利于节约材料和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缩短工期,更有利于保证质量。要大力推广现代木结构,在一些地区先行先试,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力争到“十三五”期末,使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
以五方主体责任和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大幅度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工程质量,关键是落实责任。要建立质量终身责任制,实现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还要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管,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提升工程质量,根本在于建造方式的革新,要加快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以棚户区危房改造和公租房保障为重点,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房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十三五”期间要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2000万套。同时,要完善公租房保障,实现公租房货币化,政府原则上不再投资建设保障房,而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租赁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补贴。
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为重点,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我们将认真贯彻《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注重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从孩子抓起,既有“软引导”,也有“硬约束”,还要形成舆论氛围,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以良好的时代新风影响人、培育人、感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