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优化
2016-06-02张亭亭
张亭亭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大班额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优化
张亭亭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目前大班额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十分普遍的现象。而幼儿园的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占主导地位,与幼儿交流较少;投放材料不充足,活动开展容易受限;活动缺乏客观评价,教育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大班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们对优良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班级中的人数激增,远远超出限定人数的班,称为“大班额”。《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小班一般为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而实际上,幼儿园班级的人数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数值。大班额的出现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入园难问题,但教育质量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王开瑛(2011)研究指出,在大班额幼儿园,孩子的安全健康存在隐患,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活动区域过小,师幼交流的机会少,幼儿在集体中表现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吴春红(2012)研究发现,在大班额的条件下,教育秩序得不到保证,产生的纠纷也增多,同时,教师的日常工作需花费更多的精力。[1]潘洪建(2012)调查显示,大班额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班级规模大,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合作学习形式化,效果不显著;课堂管理乏力,常常顾此失彼;质性评价运用有限。[2]综上可以看出,大班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实地观察,对“大班额”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以期减轻大班额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概念及特点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所有幼儿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时间比较集中和固定,组织比较严密。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手段以及方式主要由教师决定,同时教师也要对活动的区域环境进行相应的布置,整个活动过程主要由教师指导,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基本做同样的事情。
集体教学活动一般在教师的计划和引导下进行,能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提升。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幼儿学会倾听,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幼儿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适当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幼儿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其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取具有积极作用。
二、幼儿园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大班额幼儿园,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容易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师占主导地位,与幼儿交流较少
在大班额环境下,大多数时间和活动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策和支配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幼儿则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参与活动,教师的权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沿着教师预设的课堂和轨道进行学习。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的活动中,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感知水的基本特征,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为看一看,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环节二为玩一玩,感知水是流动的。在此环节中,幼儿不小心将积木掉到了水里。这时幼儿提出疑惑“为什么有的积木沉/浮在水里?”教师没有回答幼儿的问题,反而说“都别说话了,我们先上课。”幼儿没有得到教师的回答,非常失望,对接下来的环节三也失去了兴趣。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不允许幼儿“节外生枝”,同时教师还缺乏根据幼儿的反应即时生成课堂的能力。另外,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班级人数多,教师无法保证与每个幼儿都能进行交流,也无法确保幼儿都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让幼儿轮流等待,有的幼儿可能会因此宣泄不满情绪,或在座位上和同伴讲话,或对教师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些都是让幼儿过分等待的结果。
(二)投放材料不充足,活动开展容易受限
在大班额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往往容易忽视活动的核心目标,投放的材料不充足,难以满足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在材料的指向性、层次性方面把握不够,难以推进幼儿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中,教师只提供了“食盐、白糖、奶粉”等可溶性的物质供幼儿探究,却没有提供诸如“沙子、石头、红豆”等不溶于水的物质让幼儿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导致幼儿获得错误的实验结论——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另外,在大班额且教室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幼儿个人活动的空间小,人均占有的材料少,开展集体活动时,很容易出现争抢、攻击等行为,教师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放弃一些活动。如在中班美术活动“五彩的风车”中,教师发给幼儿剪刀、彩纸、一次性筷子等,教他们制作漂亮的风车。但由于幼儿拿到的纸的颜色不一样,就出现了少数幼儿争抢纸的行为,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维持秩序,教师不得不停止了此次活动。
(三)活动缺乏客观评价,教育效果不明显
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3]显然,活动后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活动的目标是否实现,材料的使用是否恰当,活动之后教师与幼儿的收获以及教师的指导效果等都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活动结束后,不对幼儿进行评价。有的教师虽然认同评价的价值,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视角单一、片面,没有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就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主要表现为:经常用对和错来评判幼儿的答案,不关心幼儿得出答案的过程;仅仅从幼儿是否遵守游戏的规则,是否合作等情况入手进行评价;评价语言笼统、空洞,没有针对幼儿的进步和特点做出具体评价,如常见的“你很棒”、“你画得很好”等,这些评价虽然对幼儿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但却没有说明幼儿在哪方面表现很棒,画得很好具体是指线条的刻画还是色彩的运用表现很好呢?对于在活动中产生的不适当行为,因时间有限,教师也只是单方面的指责,很少会问清事情的缘由,更没有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只是催促幼儿进行收拾和整理,对活动也只是三言两语的概括,远远达不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园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的优化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幼儿参与活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幼儿。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幼儿则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充分相信幼儿,全方位放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教师再引导幼儿总结规律。最后,教师要以同伴式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与幼儿相互碰撞与调整的过程,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师幼互动。另外,大班额的环境下,教师计划组织的活动,并非所有幼儿都会喜欢,这时教师要分析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幼儿,通过观察捕捉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并做出判断,找出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客观分析观察结果,考虑幼儿的实际兴趣和需要,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之与集体活动之间形成连接,提升幼儿加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及其反馈,将正在进行的活动与幼儿的反馈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时,教师可能会发现幼儿无法融入活动,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游离在活动之外或开展自己的活动。这样做有两个原因:其一,唯有幼儿自愿加入活动时才有可能使其得到发展,教师不能一味考虑如何让幼儿参加活动,这样产生不了真正的互动;其二,如果总是想着让全体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并且能够达到活动预期的目标,就会顾此失彼。教育绝不只要看即时效应,更要重视未来效应。[4]
(二)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自我管理
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室或活动场地的面积,同时要结合活动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层次性,以使材料在活动中发挥最大效果。材料的层次性即分层投放,可以使幼儿的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层层剥离,有助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中,教师提供了多根电线、多节电池、多个小灯泡、两头有塑料绝缘层的电池、金属片、木片、塑料片等材料,这组材料具有较强的层次性:第一层,只需正确连接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第二层,必须去掉绝缘层;第三层,需要判断在电池两端垫上金属片还是木片、塑料片,进而判别和认识导电、绝缘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材料进行操作,同时比现有水平稍高层次的材料,又为幼儿提供了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另外,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班级人数多,教师要更重视规则的建立。建立规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幼儿自己体验有无规则下的混乱,进而让幼儿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再让幼儿通过商量、讨论、归纳、提炼形成班级常规,然后由教师在班上公布。[5]建立规则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认识的过程,而正因为规则是幼儿自己建立的,他们更愿意遵守,这将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教师要重视让幼儿体验规则有无的变化,通过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内心感受的不同,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需要,然后在不断努力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公正,最后将规则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6]
(三)密切关注幼儿,活动后开展客观评价
教育过程是一个师幼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师幼在“抛球——接球”的过程中展开交流,也是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接到幼儿抛过来的球,进而观察、分析幼儿,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师幼双方的行为都得到适度的调整。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前,可以通过与幼儿交流或与家长沟通等方法,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尽可能设计可以满足幼儿需求的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采用视频、照片、日记等多种记录方法,对于幼儿的问题要积极采用多种回应策略。活动结束后,教师的评价必不可少,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表扬,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在教师评价开始前,可以让幼儿先相互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同伴共享快乐,一起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活动后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将学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体系中,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另外,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化,对幼儿的知识技能、兴趣、主动性、持久性、自信心等方面都要做出评价。虽然一次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重点评价其中的某些方面,或者就某一项进行单方面的评价。[7]
[参考文献]
[1]吴春红.浅析大班额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7):229-229.
[2]潘洪建,仇丽君,朱殿庆.大班额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2(8):72-75.
[3]王清.大班额背景下个别化教学的行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任娟.有效促进大班额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的策略[J].科教文汇,2007(10Z):37-37.
[5]杨冬梅.科学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50-51.
[6]胡剑红.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的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10):36-36.
[7]连文达.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4(8):3-5.
[学术编辑甄丽娜]
[责任编辑张雁影]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4.009
Study onthe Optimization of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Large Class in Kindergarten
ZhangTing-ting
(EducationDepartmentofAnqingNormalCollege,Anqing246133,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large class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under large class in th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such as teachers still dominate the class, and seldom communicate with children; collective activities are usually restricted because of inadequate material delivery; educational effect is not obvious for the lack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activity. By studying the probl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Key words:large class; kindergarte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4-0035-03
作者简介:张亭亭,女,安徽南陵人,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SK201409)
收稿日期:2015-12-01;修回日期:2015-12-27
■学前教学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