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逃废债,保卫商业银行

2016-06-02

南方周末 2016-06-02
关键词:当地政府不良贷款银行业

南方周末评论员 朱迅垚

过去一年,经济下行,加上“去产能”背景,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到期、违约、债务,这些词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2015年,银行对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近50%。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尤其是国企违约风险加剧,屡屡涉嫌通过破产重整等方式“逃废债”。

据《财新》报道,江苏某地为化解担保圈风险,当地政府强制要求银行将100亿元不良贷款转让到当地政府资产管理公司,转让折扣低至二二折,后又让债权人以二五折买回。企业由此顺利解套,当地政府资产管理公司白赚现金,而商业银行则损失惨重。

连续曝出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的消息,令债券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导致多家公司取消了债券发行计划。据不完全统计,4月1日至今共有31家公司债券取消发行,总额超过300亿元。而今年3月就有62家企业取消448亿元的债券发行计划。监管层也留意到了债市风险,通过向多家基金公司发送债券杠杆调查表来摸底风险。

可以说,逃废债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事实上,虽然关于逃废债,暂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人们对逃废债及其蔓延带来的危害并不陌生。1990年代后期,许多国有企业借改制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以各类“金蝉脱壳”术甩掉大量银行债务,使国有银行形成了上万亿的不良信贷资产,而大量不良贷款随着国有银行改革上市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国家财政补充资本而一笔勾销。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一次重要教训。

这一次逃废债的本质并没有实质改变,国有企业表面上甩掉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债,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值得探讨,但由此引发的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不可不察,而且逃废债最终的埋单人是全体纳税人。

从逃废债的主体来看,民企虽然逃废债案例多,但额度普遍较小,同时民营企业老板对自己公司负责,往往会尽力偿还债务。而国企往往逃废债金额巨大,手段翻新,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往往得到地方政府各种援手和或隐或显的支持。这种逃废债会让市场对国企央企信用的无条件信仰崩塌,同时会破坏银企关系,恶化融资环境,加剧全社会的金融成本,甚至破坏法治环境。

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4月21日,一行三会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企业通报制度和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和“恶意脱保”的钢铁和煤炭企业形成强有力约束。最新消息称,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在着手制定《中国银行业失信人信息管理办法》,意在进一步加大银行业联合惩戒的范围和力度。

从激励来说,国企逃废债可能会对国企形成逆激励,企业管理不好,那就可以通过破产重组,通过债务违约继续苟延残喘,就没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向激励。这也逼着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者需要去对国企管理制度进行更深入更符合市场契约精神的改革。

值得一说的仍然是地方政府,在多起国企逃废债的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甚至有相当多破坏市场契约的行为。从政府伦理的角度来说,这甚至不只是逃废债的事情,更关系到政府信用。

猜你喜欢

当地政府不良贷款银行业
英国的“鲨鱼屋”
无人机测温
越南·河内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