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谍·莲花》的角色张力
2016-06-02马天保
马天保
论电影《谍·莲花》的角色张力
马天保
由梁振华、贾长安编剧,九零后海归导演朱青阳执导的电影《谍·莲花》首映三天,就斩获了千余万票房,成为2015年第一部黑马电影。影片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华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汾西博济寺中,八路军青年寻找日谍“莲花”并将其剿灭,最终说服晋绥军与之联手共同抗日的故事。电影融入谍战、悬疑、爱情等多种元素,以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和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观众们铺开了一部既惊心动魄又情意绵绵的抗战英雄史。
电影《谍·莲花》通过描写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晋绥军和侵华日军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场生死博弈,塑造了李天虎(八路军)、苏梅(八路军)、白雪(晋绥军)、陈恪三(晋绥军)、刘伟杰(日谍“莲花”)、佐佐木(日军)等人物角色。他们,单个既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与对抗,彼此又因为所代表势力的不同导致外在的冲突和碰撞。因此个个都是特点突出,生动鲜活,让观众们记忆犹新。本文围绕着影片这些主要人物探讨其角色蕴含着的张力及其审美意义。
电影《谍·莲花》角色的内部张力主要由其单个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显现组合生成。在面对多种抉择时,影片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心理上的犹豫和思想上的挣扎,正是角色内部张力得以生成的直接动力。李天虎作为敌后武工队队长,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高人一等,是最终剿灭日谍“莲花”的关键人物。但起初面对剿敌任务时,因为苏梅一句“英雄”的称呼而扭头离去,没有直接接受任务分配,这是因为之前在执行任务时酗酒误事导致了武工队全员牺牲,自己痛苦自责,从此一蹶不振。影片在塑造李天虎这个角色时,既表现出了英雄惨败后情感的郁结,也刻画出了他投入战斗后信念的明确和坚定。当英雄从失败的阴影走出,重新踏上战斗的征程时,其内心的烦闷、愧疚就会最小化地呈现,反之,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正义的坚定就会最大化,所形成的角色内部张力就恰到好处地呈现于观众们的面前。再以白雪这个角色为例。她是晋绥军高级情报人员,在博济寺为李天虎执行任务提供了诸多帮助。影片通过插叙的手法道出白雪和李天虎原为恋人,因为彼此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离了十年。在国共两党关系破裂时期,白雪突然面临着一个非常抉择,是信仰政治抓捕李天虎,还是信仰爱情保护李天虎,她最后选择了后者。当十年之后在博济寺与旧恋重逢时,“爱”又自然而然地驱使她帮助李天虎剿灭敌寇“莲花”。爱情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这种对立紧张构成了白雪这一角色的内部张力。最后谈谈佐佐木这个角色的内部张力。他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情报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民国21年(1932年)来到中国,一直从事密码破译工作,为日本陆军参谋部提供军事情报。作为侵略者,他身上并没有表现出过多残忍、冷血、魔鬼化的一面,相反,影片却赋予了这个角色身为“人”的温情。因为战事,从北海道来到中国十多年,有家却不能归,佐佐木内心同样深藏着人性中最起码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保护,这才使他换位思考,最终帮助共产党破译了发自日本陆军总部的摩尔斯电码。他内心一直在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冲突中揪扯、抗衡,这种对立统一正好构成了佐佐木这一角色内部恰到好处的张力。
关于角色的内部张力,有学者这样认为:“一是角色内部矛盾因素的组合,……极化与融化统一,在性格的多重对抗与调和中,才使人物内在精神丰满。”[1]在这部影片中,李天虎、白雪、佐佐木等主要人物角色的内部张力在于他们心理上、精神上都存在着相互矛盾又能互相统一的元素。影片中的人物角色不是简单地单向度呈现,而是置身于内部对立统一的因素之中,从而展现出人物角色自身饱满的、丰富的、能够称之为人的最根本的情感状态。孙书文总结了角色张力形成的两种途径,一种是上文提及的角色内部张力,另一种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张力。他认为:“二是角色与角色的张力,即把冲突的各方用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矛盾体冲突碰撞但又并不因此而破裂,从而达成动态平衡。”[1]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张力同样体现为冲突且统一,与角色内部张力不同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张力是通过冲突的各方以某些相同因素走向统一这个过程形成的。
在电影《谍·莲花》中,李天虎、白雪、苏梅这三个角色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场。这个张力场的两极分别是炽热的爱情追求和冰冷的政治信仰。虽然相爱,但因为政治身份不同,李天虎和白雪终究不能相伴;虽然政治信仰一致,但李天虎对苏梅没有产生爱意,两人最终也不会相依。类似的一个张力场同样存在于白雪、李天虎和陈恪三这三个角色之间。人物感情之间的冲突,最后因为共同的政治任务而统一,这个过程所形成的强大的张力场,使剧中人和剧外人的情感饱满。除此之外,影片还存在着另一个巨大的张力场,它形成于以李天虎为代表的八路军、以白雪为代表的晋绥军和以刘伟杰为代表潜入晋绥军实为日谍日军这组关系之中。起初国共本没有要联手共同抗日,以李天虎为代表的八路军与以白雪、刘伟杰为代表的晋绥军之间的政治势力是相对相持的,后来因为侦破了刘伟杰日谍的真实身份,反而促成了原本对峙的国共两党联手抗日。两党关系围绕着刘伟杰真实身份被查出这一事件发生转变,敌友关系即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因素,这是代表不同势力的角色之间形成张力的必要条件。在这部影片中,角色与角色之间存在的纵横交错的关联所带来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多个张力场。单个的人物角色不但内部蕴含着无限的张力,而且被放置于了角色与角色之间形成的多个巨大的张力场之中。这样,人物角色就不会单个地游走于故事情节之外,而专门在相交相织的网状结构之中展现出“我之为我”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罗吉·福勒说:“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2]在张力论者看来,凡是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之处,都可以产生张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张力,凡当至少两种互相对立的元素共处一体时,各元素之间原本的差异性、相斥性并不消除,且在这种排斥、对立的状态下和谐交融,从而带给他人一种紧张感受,这种紧张感受是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之中的。
角色是除情节、语言、主题等以外,文学影视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是读者和观众评价文学影视作品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作品的张力美感相当一部分也来源于角色所蕴含的张力美感。《谍·莲花》人物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影片通过构筑各角色内部、角色与角色之间包孕着的多种矛盾冲突,让人物角色蕴含着的情感得以饱绽,得以充分地释放。这些角色没有符号化、类型化,不是单纯地扁形再现。李天虎这样的英雄也有情感郁结的一面,白雪在爱情与政治之间大胆地选择前者,佐佐木身为侵略者却有着温情的人性……影片中的人物角色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塑造的,真实地深刻地揭示出了人情和人性。多层次的人物情感冲突使这部影片的情感承载格外丰厚。同时,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张力的存在,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故事情节时而风声鹤唳,时而情意缠绵,时而走进柳暗花明,时而陷入“莲”影重重,既有“烧脑”的悬疑剧元素,也有温馨的爱情剧元素,剧情跌宕浮沉,一波三折,让观众们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效果之中。
电影《谍·莲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段发生在汾西地区的悬疑爱情往事,既有动作戏的搏击和厮打,也有心理战的攻守和审讯,使得人物角色内蕴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分体现出在日本侵华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英勇睿智的抗日英雄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抗战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当下稂莠不齐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参考文献:
[1] 孙书文.文学张力论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3.
[3]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