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路径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16-06-02史贤华陈学云
史贤华,陈学云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路径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史贤华,陈学云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从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农民收入结余比视角出发,研究农民收入较低导致的农村养老问题、农村青少年教育水平较低和城乡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等问题。为了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采用随机效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认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路径为: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共同作用,同时应增加教育和有效的财政投入,重视对人才的吸引策略。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制度创新;统筹城乡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现今农村养老问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水平较低、城乡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等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农民收入较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农民增收一直为国内学术界所关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方面,有农民利益保护论、城乡统筹发展论、结构调整论、就业优先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和城镇化推进论等[1]。但由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学者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政府也非常关注农民增收问题,梳理农业部网站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措施共有50项,包括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的各种补贴、补助和扶持政策也包括农村的软环境建设,如生态环境、人才扶持、金融保险业扶持政策以及大力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政策以减少农村人口,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提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供给。
一、农民收入偏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图1 城乡居民收入结余比
2.农民收入低导致的问题。由于农民收入偏低,收入结余较少,由此产生了大量问题,主要有:
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农民收入较低,结余较少,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经济能力较低,而农村老人子女的收入也大部分用于消费支出,支付父母养老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希望的养老依靠是政府,自身和家庭养老能力都较弱。
农村青少年教育水平较低。其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决策时为了缓解当期收入困境,减少教育支出而做出的较为理性的抉择。这种家庭的抉择却导致国家人力资源的非理性发展,农村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直接影响国家工业4.0战略的实现。现有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又直接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劳工培训。正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较低,导致家庭在对子女教育决策时把家庭教育的问题转嫁为国家教育问题,增加了政府的教育支出。
城乡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其实就是城乡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正是由于外出打工收入较低,农民预期未来在城市定居的支出难以承受,并且由于技能较低导致工作稳定性较差,因此,农民宁愿守住家里几亩地作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最后保障,也不愿意长期定居看似生活方便、教育医疗发达的城市。
那么,导致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探寻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并提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供给。
二、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安徽省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特别是临近浙江和江苏。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民收入却相差较大。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年为8 896元,增长率为12.4%;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 098元,增长率为13.1%。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和江苏相比,安徽省农民纯收入仅相当于浙江省的56.1%,江苏省的59.5%。安徽一直努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可是却由于与发达省份收入相差较大,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不仅包括高技术、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普通的工人都大量向外省流动,导致安徽省成为一个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正因为如此,安徽省这几年在大力发展皖江城市带和积极进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遇到的重要问题是招不到工人,用工较为紧缺。我们认为,提高安徽省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与相邻省份的收入差距,减少人才流失,这已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研究假设。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着手,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学者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有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典型相关分析[2-7],分析的数据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较少,其中李春林和任博雅的文章采用了面板数据。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难以全面收集,采用横截面数据又由于数据太少而很难选择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选择采用安徽省各地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法。
造成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除了农民成为城里人的愿望与实际上难以摆脱乡村经验的巨大悖论有关外,一定程度上还与城市居民作为“他者”对进城农民工的侮辱、歧视与损害有关,这种歧视和损害加剧了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困境与危机。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在速递公司门前被经理和几个城里同事叫醒,此时,影片从小贵的主观视角,仰拍经理和几个城里同事,镜头中衣着鲜亮的经理和同事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经理说,我说你们那儿人是不是都有点“秋菊打官司”的劲呀?“你们”二字,显示出城里人对农民工的疏离感,也暗示了小贵“城里人”身份的虚幻。
关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吕玲丽等指出,农民收入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农业收入,另一部分是非农收入,二者在研究时需要分开讨论[8]。杨申(2014)选择了农村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财政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等八个指标;钱力、王晶(2008)认为,农民收入受到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的影响,深层因素主要是制度因素、金融因素和政策因素。郭燕枝、刘旭(2011)采用了全面的原则,选择了24个变量进行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本文采用2009-2011年安徽省1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剔除了巢湖市的数据),选择了影响农民收入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和教育因素,用11个指标分别对安徽省农民纯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3个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经济因素我们选择了城镇化率(x1)、城乡收入之比(x2)两个指标,假设影响为正,二者的水平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越快,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得以增长,而劳动力的转移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得以提高。人口因素我们选择了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重(x3)这个指标,同理,外出人口的增加,对两种农民收入的影响都为正。在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里,我们同样假设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我们选择了农林牧渔总产值(x4)、二三产值占总产值比重(x5)、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从业人员数(x6)这三个指标,我们假设前两个指标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较大,后面一个指标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较大。农业发展我们选择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x7)、农村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x8)、农村非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9)三个指标,前两个指标我们假设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较大,后一个指标我们假设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较大。政府政策我们选择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x10)这一指标,假设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都为正。教育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x11)表示,假设影响都为正。我们分别以农民人均纯收入(y1)、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y2)和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y3)三个变量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表1 指标选择及假设
3.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形式。利用eviews8.0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形式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
首先,建立随机效应回归,公式为:
yit=αi+xitβ+εit
i=1,2,…,N;t=1,2,…,T
其中αi为随机变量,xit为k*1阶回归变量列向量(包括k个回归量);β为k*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对于不同个体回归系数相同;yit为被回归变量;εit为误差项。
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我们对每一个变量都取对数,分别对三个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y1)、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y2)和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y3)进行回归,并分别用Hausman检验该模型是否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如果Hausman检验的p值<0.05,则接受原假设,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如p值>0.05,则拒绝原假设,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由表3可知,第一个和第三个模型适合用随机效应回归,第二个模型适合用固定效应回归。通过分析,第二个模型我们采用混合模型回归,设定公式为:
yit=αi+xit′β+εit
i=1,2,…,N;t=1,2,…,T
表2 三个模型的Hausman检验结果
4.三个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分析。通过表3我们观察到,三个模型的调整R2、F检验都较好,说明模型拟合较好;三个模型的D-W检验值都接近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但从三个模型各个变量的t检验的p值来看,大多数变量的t检验都没有通过,说明将模型转化为对数模型之后,仍然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赵卫亚(2003)指出,模型中包含了较多的解释变量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变量内在的联系,如果模型仅是用于预测,可以忽略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表3 三个回归模型比较分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lny1的影响因素分析:从t检验上看,城镇化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从影响方向上看,城镇化率lnx1、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重lnx3、农林牧渔总产值lnx4、农村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lnx8、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lnx11对其影响为正。而城乡收入之比lnx2、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nx5、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从业人员数lnx6、农村人均耕地面积lnx7、农村非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lnx9、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lnx10的影响为负。这与我们的假设不符,说明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对安徽省农民纯收入增收的作用还未显现,非农户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的财政投入出现问题,并不能促进农民增收。从影响系数上看,对农民纯收入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是城镇化率和农林牧渔总产值,说明安徽省农民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城镇化的推进对农民纯收入的提升有较大作用。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lny2的影响因素分析:从t检验上看,单个变量的显著性都没有经过检验。从影响方向上看,仅有城镇化率lnx1、农村人均耕地面积lnx7和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lnx10三个变量的影响为正,其余影响都为负。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教育都没能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正面的影响,这一方面可能是安徽省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低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安徽省是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分析安徽省本省的经济、产业结构、教育等因素,对流出到省外的劳动力影响不大。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lny3的影响因素分析:从t检验上看,城镇化率lnx1、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nx5这两个指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从影响方向上看,城镇化率lnx1、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重lnx3、农林牧渔总产值lnx4、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nx5、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从业人员数lnx6、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lnx11这6个指标对安徽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城乡收入之比lnx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lnx7、农村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lnx8、农村非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lnx9、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lnx10这5个变量的影响为负,这也反映出安徽省农村产业化水平推行较慢,很多地方出现抛荒的现象,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农民增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从影响系数排序上看,城镇化率lnx1>农林牧渔总产值lnx4>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lnx11>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重lnx3>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nx5>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从业人员数lnx6。
城镇化是推进安徽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教育是安徽省农民增收的支撑,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政府政策对安徽农民增收的作用还不明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积极有效的财政投入是安徽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供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机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来共同进行。同时增加教育和有效的财政投入、对人才的吸引策略也需要探讨。
1.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制度模式。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应并驾齐驱,通过农业产业化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安徽省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农民增收问题离不开统筹城乡的视角。现阶段,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公共产品供给、教育、医疗卫生及金融政策明显较少。因此,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政府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增加财政投入的效率,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扶持农业企业扩大经营;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现状[9];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小额贷款。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就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杨烨军等指出,对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应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实现农产品增值,加快发展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对农村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 特别是外销网络,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10]。
3. 城镇化发展要从“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宋元梁等指出,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其对农民收入长期的效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11]。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虽低于全国水平,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迅猛,如何从简单的“扩张型”城镇化模式转向“内涵型”城镇化模式是安徽城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调整思路,避免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和“城市陷阱”。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盲目投资,从对经济增长“量”的关注转向对经济发展“质”的关注是安徽省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措施。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运作的体制不够完善等[12]。因此,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行的障碍,完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提升农业企业市场化思路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应对之策。
5.教育是农民增收的支撑。完善安徽省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专科教育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城市的职业高中注重低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农村的职业高中专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论证,我们以中等教育为例,现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离农怪圈,农业相关专业逐渐减少,优秀教师流失,农村职业高中数量逐渐减少,职业高中向城镇聚集。这极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高中的投入,鼓励农村职业高中继续保留农业相关专业,鼓励农村学生就读农村职业高中。这样,形成了城乡职业高中的合理配置,城市职业高中主要是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低级技术工人,农村职业高中为农业产业化培养职业农民。
6.创新人才吸引策略。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需求。同时,加快人才吸引策略,对于高级知识分子、高级技术人才要制定人才吸引战略,吸引他们来到安徽工作。对于一般人才,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安徽省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吸引力。人才的吸引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悖论:经济发展越慢,吸引力越低,人才流失经济增长的缓慢。因此,如何走出这个悖论,对于经济发展明显慢于相邻省份的安徽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四、结语
中国农民收入虽持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收入支出结余较少,导致大量问题出现,如农村养老问题、农村青少年教育水平较低、城乡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为了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应该弄清楚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运用安徽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随机效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教育是农民增收的支撑,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供给路径为: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机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来共同进行,同时增加教育和有效的财政投入、重视对人才的吸引策略。
参考文献:
[1]寇凤梅,李佳凝,常精彩.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变动的相关性定量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兰州学刊,2013(11).
[2]杨申.安徽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4(4).
[3]李双凤,杨文凤.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4]钱力,王晶.甘肃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方经贸,2008(2).
[5]李春林,任博雅.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4).
[6]何秀丽,张平宇.吉林省农民收入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4).
[7]郭燕枝,刘旭.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典型相关的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
[8]吕玲丽,刘方,于平福.广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4).
[9]陈兆荣,王亮,吴杨.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0).
[10]杨烨军,宋马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统计教育,2008(9).
[11]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12]常伟.强关系的价值——基于安徽农地流转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1).
(责任编辑:李勤)
Research on the System Innovation Path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An Empirical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SHI Xian-hua, CHEN Xue-y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income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farmers' income balance angle, pointed out that the farmers' income is low, this directly produce the rural pension problem, the low level of rural youth education and town floating population's urbanization speed is slow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from the analysi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income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random utility model, points out the system innovation path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th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need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advancing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fiscal investment, talents attraction is also need to be discussed.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influence factors; system innovation; plan urban and rural as a whole
收稿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供给创新研究》(AHSKY2014D5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安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AHSKQ2014D54);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SK2013A132);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招标项目《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研究》(SK2014A061)
作者简介:史贤华,男,安徽滁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6)05-0107-06
陈学云,男,江苏淮安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镇化发展,物流管理。
【统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