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2016-06-02张柯林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技贫困地区农产品

张柯林



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张柯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目前,全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与信息闭塞的老、少、边、穷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压力重,用难啃的“硬骨头”来形容恰如其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作出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战略部署。那么,打好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关键要为农民解决好“四无”问题。

脱贫无门路问题

当前,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或多或少地束缚着贫困地区农民的手脚,农民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贫困问题没能解决。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在创业上要“探”好路。创业前,要着力帮助农民科学预测创业前景、调查与分析市场行情,切实为农民创业把好关口,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创业中,要围绕农民“缺什么”释疑解难、攻坚克难,倾力为农民创业清障扫路,确保创业的实效性。

其次,在就业上要“找”好路。当前,现代农业在贫困地区已呈强劲发展势头,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农家超市、花卉苗圃及特禽业等相继在贫困地区安家落户,给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门路。为此,要在土地承包、农机作业、粮油加工及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多谋策找路,为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创优就业平台,使其尽其所能成就家业;要在人、财、物上帮扶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开设“庄稼医院”“农资超市”“农机会所”及“农技门诊”等,让其自食其力服务挣钱;要慎重稳妥地组织老弱病残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实体创办及旅游观光等股份合作,促其分享红利。

再次,在谋业上要“指”好路。要以农民忙时闲时都有事做、有活干为落脚点,在星罗棋布发展特色“农字号”产业上为农民谋业支招施策;在百舸争流发展物流、货运、营销及中介等服务业上为农民谋业牵线搭桥;在联系争取企业,开展长期务工、短期帮工及来料加工等方面为农民谋业穿针引线,让农民在谋业增收上唱响“四季歌”。

发展无资金问题

长期以来,发展缺资金始终制约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能成为现实。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资金扶持要“优”。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扶持贫困发展与农民脱贫出台了许多资金扶持惠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农民感受到了温暖。可是,当前,中央列出了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时间表,贫困地区各级干部要勇担这一神圣使命,紧盯农民盼什么、缺什么与需什么,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制定、出台切合实际的合民意、惠民生的资金扶持政策。在这方面,要贴近农民生产发展、粮食加工、市场贸易、就业增收及信息服务等,推出农资补贴、股金分红、地产交易、农贷贴息及贸易减免税等诸多让惠于民的政策举措,为农民脱贫大开绿灯。

其次,投入机制要“活”。当前,精准脱贫任重责大,单纯依靠金融部门解决农民脱贫已不现实,要走“多轮驱动”之路。即:要引导金融部门有效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创办粮油经销、食品包装及饲料加工等“农”字号企业投资,让农产品增值增效、使农民受益得惠;要以激励机制为抓手,鼓励创业成功的社会能人参与农业开发、粮油加工、农产品贸易及生态旅游等经营,让农民既有事做,又有钱赚;要吸收民间闲散资本,参与农业规模经营、经济合作、股份合作及市场营销等发展,将“死”钱变“活”钱,为农民脱贫辟径开路。

再次,责任主体要“明”。贫困地区农民赚得亏不得,不论发展什么脱贫项目,农民都不能承担市场风险。在这方面,是各级干部负责实施的脱贫项目,责任主体理当由各级干部承担;是社会能人投资的脱贫项目,责任主体就是社会能人;是民间资本投资的脱贫项目,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担责,严厉杜绝在责任主体上“雁过拔毛”甩包袱,让农民遭罪受苦。只有这样,脱贫攻坚才真正既“精”又“准”。

生产无技术问题

贫困地区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在生产上经常碰到技术缺乏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抓好产“前”技术培训。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要求很高,无论从事什么生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要针对农民准备“种什么”,有的放矢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农技人员现场解惑、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先进技术、农大及农科院所代培委培及“绿色证书”函授进修等,不断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

其次,要抓好产“中”技术指导。贫困地区农民最担心生产中的技术“肠梗阻”。要围绕农民生产技术“缺什么”,在与农民拉家常、谈农活中详细了解农民在生产技术遇到的难题。属于生产过程上一般性技术问题,能解答的要随问随答,切实为农民释疑解惑除顾虑;属于重要生产环节上的技术难题,不懂不能装懂,要带着疑惑请教农技专家或学者“把脉确诊”,让农民甩下包袱轻装上阵;要走近村头巷尾开展“农技超市”“农技赶集”以及“农技门诊”等活动,组织精干农技队伍现场为农民这样那样的生产技术问题“把脉开方”,让农民怀揣疑问而来,带着满意而去;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着农民査看墒情、苗情及病情,科学指导农民清沟、理墒、排灌、施肥、用药及植保,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尚方宝剑。

再次,要抓好产“后”技术积累。技术在于积累,有积累才能提高。要立足为农民生产技术“留什么”,适时召开技术推广会、学习取经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技术能手传经送宝和经验介绍,达到取长补短、交流互动作用;定期召开农情分析会、生产总结会及进村入户调查等,将歉收减产的技术问题摸排出来,将失收亏本的技术难题摸准上来,在总结中积累技术,在剖析中吸取教训;及时对先进与落后的生产技术资料逐一收集整理、逐条登记造册和逐卷备案存档,为下一步农民生产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借鉴。

农产品无销路问题

虽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生活相对贫穷,但这里水土、生态及大气等自然环境污染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大多为“绿色食品”“环保食品”和“放心食品”,市场潜力大且前景广、商机多。那么,如何引领农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呢?

首先,要帮着农民“看”好市场。要以走访调研市场、观察预测市场和科学分析市场等为抓手,着力为农民摸准市场上什么农产品短缺紧俏宜于发展,什么农产品积压饱和不宜发展,在“种什么”上为农民出点子,在“搞什么”上给农民指路子,避免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上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其次,要为着农民“找”好市场。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既有机遇,更有风险,农产品市场不可能都能一帆风顺,如遇上行情下跌滑波,有些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就会成为市场滞销品。为此,要以信息网页制作、产品供应推介、设站布点代销、产品贸易流通以及中介代理经销等举措为抓手,想方设法拓展农产品买方市场,让农民在农产品销路上无后顾之忧。

再次,要带着农民“培”好市场。名、特、优农产品任何时候都备受市场青睐,要想让农产品占有市场,就必须带着农民紧扭“三抓”。即:“人无我有”抓开发。贫困地区人多地广、环境污染少,适合发展诸如反季节蔬菜、时鲜瓜果及地道中药材等,这在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就不能发展;贫困地区山青水碧,适宜放养山羊、水牛及正宗家禽等,这自然资源贫瘠的地方就不宜发展,这篇文章何乐而不“做”呢?看来,开发“人无我有”农产品天时地利人更和;“人有我优”抓提高。品优质佳农产品始终能打开市场销路。要带着农民紧盯市场走势,着力在优质农产品的品位上狠抓提炼、挖掘与加工,让优质农产品引来更多连锁店、求购商,使其能站稳市场、抢占先机;“人优我精”抓提质。要以“吃”讲放心、“喝”讲营养为着眼点,带着农民围绕“一村一品”和“一户一色”,对“我优”农产品进行精制打造。主要在农产品外观创意与设计、产品包装与造势以及商标注册与冠名等方面大做文章,让“老字号”农产品得到传承,使“新时尚”农产品充满生机,使其成为市场抢手货。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农技贫困地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