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充盈每个孩子的心灵
2016-06-02付国屏
付国屏
学校秉承“让幸福充盈每个孩子的心灵”的德育理念,树立“全面依靠学生教育”价值观,初步形成了“活动—体验—自主”的幸福发展德育模式,确立了“开发积极自我,引领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近十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幸福教育”德育培育,着力让“幸福充盈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开展幸福教育,界定学生发展品德素养
我们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辨识与发展潜能,达成与超越内心目标,实现全面、持续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对幸福与幸福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实践,即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界定学生品德核心素养,把握积极的人格特征,学会自我接纳,发现优势潜能,实现有意义的生长;建设积极的育人环境,开发特色课程,实施“伴生课堂”,实现有质量的生长;运用积极的育人方法,尊重学生的行与思,肯定学生的学与得,鼓励学生的展与秀,实现有快乐体验的生长。促进师生在提升自我、奉献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归属感,成就幸福人生。
上个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创立了“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所有积极心态,比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幸福组织、创新卓越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活动。它教人愉快生活,如何做一个善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并确立了二十四项积极的人格特征。他们把幸福定义为五个因素:正面情绪、身心投入、良好关系、人生意义和生活成就。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初步界定了学生品德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提升师生沟通能力
一是从小处着眼,关注身边的道德细节,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道德“敏感者”。品德心理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内容的选择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无论是威尔逊的培养道德敏感者,还是霍夫曼的培养道德移情能力,都把关注的重心指向了生活化的教育场景,发掘潜能,目标定位潜移默化,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编辑《新生入学生活指南》。从八个方面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如校史校纪课程、体操军事课程、劳动卫生课程、艺术活动课程、文明修养课程、学风学法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幸福人生课程等。尽快让学生了解学校、转变角色、融入文化。
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校帮助学生沿着“认识自我,初步定位→学会设计,校正得当→自主定向,规划人生”的三级台阶,在初中三年里不断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奠基幸福人生。
组织劳动体验。学校卫生包干区,让每名学生都参与,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和行为;在武湖农业基地,让学生体验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幸福。
班级自治。确立班级文化理念;设计班级文化标志;设计班级自治制度;设计班级有效活动;开发班本课程。
二是提升师长在师生、家生等沟通中的情感品质,增强关爱教育的功能。古人云: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这句话—方面是在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和学生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教育要增强关爱教育的功能。内尔·诺丁斯是“关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她的关爱教育课程体系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课程架构(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的人的关怀,对远方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关怀,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理想的关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开展亲子阅读。学校常年进行“五微”即“微设计、微读书、微交流、微写作、微展示”亲子阅读活动。
创办周末亲子学校。学校采用“无偿、无门槛、自愿”的原则,在周末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到校上课,既有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有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技能的培训,还有亲子游戏穿插各环节之中;
搭建心育团队。学校建立了“一心三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心理维护团队、红心闪亮团队和班主任心育团队等组成。开展武汉市重点课题《初中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研究》研究;通过班级男女生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中的异常心理进行个辅或团辅,周报《心情百花园》成为学生心灵的按摩师;通过各种活动和培训,让教师能够较充分地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
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设计了“幸福成长历程本”,从幸福的一天多维度星级自评、自我勉励、老师寄语、家长寄语,到作业完成情况,每天由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文字交流;另外,学校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立交桥》周刊,广泛地、多渠道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
创设道德体验空间,提升德育活动实效性
体验孝心教育。开展“体验老人”活动。让学生戴上沙袋,拄着拐杖,戴上干扰视力的眼罩、干扰听力的耳塞,然后过马路、上公共汽车、到超市购物等。让学生体验老人日常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孝心意识。
体验安全教育。进行一年一度的学校消防演习,让消防车进入学校实际灭火,学生按相关操作流程进行疏散演练,让学生产生极强的现场感。
体验朴素教育。让学生利用节假日上街头卖报,看谁能一天卖出一罐可乐的利润。这次体验活动以后,老师惊喜地发现,不需要再进行爱惜钱、要体谅父母的说教了。
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会经常面对另一种困惑,即教学场景——教室的局限。这就必须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寻求新的体验路径、提升课堂教育实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性差、兴趣缺乏、理解不够充分、教育感染性不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模式——模像直观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和体会,深化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实现道德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得到更深的精神感悟,超越自我。
在一个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上,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趣味心理测试。
第一题: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的眉毛,面容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老师给出三个答案请学生选择:A. 他一定会;B. 他一定不会;C. 他可能会。
第二题: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老师同样给出三个答案请学生选择:A. 她一定会;B. 她一定不会;C. 她可能会。
对于这两道题,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C。老师提示大家:“我的测试题没有解释清楚。第一题中的男人不是女人的爱人,而是他的爸爸;第二题中的女人也不是男人的爱人,而是他的妈妈。请大家重新选择一次。”结果,同学们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A。
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感情;也有的同学说,这是爱的程度的差异。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大家:“对于这样一种深厚的情感,我们考虑过多少?关注过多少?我们是否想过该如何回报这种深厚的情感。”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使命,必须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育人,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界定学生的品德发展素养,运用品德发展的认知理论和情感理论,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