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英译研究
2016-06-01武守信
[摘要]《墨子》英译的目的决定着文本形式选择,《墨子》英译本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译目的的实现。在目前环境下,译者应灵活选择《墨子》英译本的文本形式,同时兼顾文本受众因素,方可顺利实现英译目的。
[关键词]墨子;英译目的;文本形式;文本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51-02
引言
《墨子》是记载墨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文献。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的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推进,墨家思想逐渐走出中国,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逐渐在海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墨学家说脱离家族主义,而且有着很强公共意识的“兼爱”伦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或国家至上主义,墨家宣传和主张的“兼爱”伦理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为了让世界了解墨家思想,《墨子》英译工作,也就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通过资料整理发现,日本学者对墨家思想的研究最为热切,在整个20世纪针对墨学研究的专著就有54个,涉及的论文有126篇。相比之下,由于受到语言的局限,英语国家在墨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相当缺乏。例如,美国主要有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和梅贻宝(Y.P.Mei)两位学者对墨学做了一些翻译工作,而且不具系统性。虽然今年来也有部分学者英译或者重译了墨家典籍《墨子》,但是墨家思想在英语国家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直至今天,英语国家对墨家学说仍然了解甚微,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研究和关注墨家思想。
尽管国内学者在《墨子》英译,以及积极推动墨家思想的国际化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传播的效果缺不甚理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武守信(2015)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国内学者虽然在《墨子》文本的基本特征、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文本传播的途径等诸多方面,做过许多深入研究和细致讨论,但忽略了译本能否为目标读者接受问题的探讨,同时认为,这是《墨子》英译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影响了墨家思想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
一、《墨子》典籍英译的目的与方法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墨子》典籍英译的目的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术目的。墨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学术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便于学术研究,学者们翻译了墨家典籍《墨子》。第二,历史目的。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墨子》的内容涉及伦理、政治、数学、逻辑、物理、经济、历史等多种学科,涵盖社会万象,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此为英译《墨子》的又一原因。第三,文化交流目的。墨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墨子》典籍有了英译本。
从《墨子》英译方法看,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文本直译。这种翻译手段的基本特点是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译者追求原本和译本之间的完全一致,甚至在用词和句法方面都要做详尽对比,以忠实原文为根本。第二,文本意译。此类译者并不考虑《墨子》的原文形式,而是以传达原文意思与精神作为衡量文本好坏的标准,尽管此类译者为数不多,但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第三,除了文本的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外,还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阐释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克服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障碍而提出来的,该翻译方法灵活,译者可根据文本传播需要和文本受众特点,对译本形式做出相应调整。
二、现实环境下的《墨子》英译目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和平进程的加快,以及我们国际事务不断增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墨家思想的积极功能,并积极主张墨家思想的国际化。此后,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行动,为推动墨家思想的国际化付出了极大努力。1992年,在山东召开了首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该组织一方面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墨家走向世界。正如任继愈先生1999年在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的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墨家思想正契合这一主题,应该发掘墨家精华,并将之推向世界,以推动和维系世界之和平。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为了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以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建构和谐世界的最终目的,我们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等专门机构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墨学自然也以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这一更广阔的舞台。
《墨子》的英译工作的展开,既有其博大精深理论渊源做根据,也有其深刻现实基础为渊源,且每个阶段的英译工作都有其既定目的。在目前环境下,《墨子》英译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学术研究,也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而是要通过《墨子》英译将墨家思想,特别是要让墨家的和平共处、人人平等、兼容并包等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到国际社会,以实现墨家思想的普世功能。这是我们英译《墨子》的现实动力,也是我们选择《墨子》文本形式与翻译方法的出发点。
三、《墨子》英译文本形式及其文本受众
我们首先讨论《墨子》在对外传播中的文本形式问题。限于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在推动墨家思想国际化方面,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从文本到文本(包括文本直译和意译两种手段)的形式,通过文本旅行来扩大墨家学说的影响。当然,我们现在也发现,这种传播方式面临着文本接受率不高的尴尬局面,也产生了传播效果不佳的遗憾结果。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墨家思想固然有其枯燥、繁琐的一面,但文本形式在思想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却被我们忽略了,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从文字到文字的文本流传,使超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变为可能。同时,我们也清楚,除了从文本到文本这种传播方式之外,还存在其它思想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如此发达的条件下,《墨子》英译应该有更多文本形式可用,也既有可能存在更高效的文本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墨家思想的传播。例如,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墨子》的原文内容,对其文本形式进行改编,以更为适宜的文本呈现给读者,以提升传播效益。或者更进一步说,墨家思想涵盖广泛,包含了政治、伦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译者只要在不背离原文内容或者违背原文精神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在文本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增加文本的可读性,最终达到思想传播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译者也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手段等手段,对原文文本形式进行创新,学者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更为深入的讨论。
我们要讨论的另一问题是文本受众。译者未能充分考虑到文本传播目的与文本受众之间的关系,是造成这一遗憾的另一原因。尽管《墨子》英译工作时来已久,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士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这项工作却没有取得太大成绩。我们知道,“和平”与“和谐”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推介的重要内容,《墨子》英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译工作并没有考虑到文本的读者因素,将墨家思想禁锢在了学术圈内,以致思想传播受到限制,没有赢得更多的文本受众,所以传播范围和效率不甚理想。
想让墨家思想传入国际社会并得到认可,不仅需要译者在文本形式方面创新,而且还需要考虑文本受众问题。现有《墨子》英译文本尽管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所面向的群体(学术研究群体)却不太广泛,或者说现有文本缺乏“人世”元素。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译文受众考虑进去,根据译者的不同语言、年龄、身份、职业、需求等因素,决定和安排文本样式。如,译者完全可以将《墨子》的“和谐”、“平等”、“不争”等思想精髓,以童书、儿童绘本、历史读物等形式重新改编,并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墨家思想的影响力,以实现我们英译《墨子》的最终目的。需要在此说明一下的是,为了验证这种猜想的可行性,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参考了一些改编文本和相应资料,并做了一定的调研和访谈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从受众角度改编文本,从而实现文本的顺利传播是可行的,甚至可能是高效的。当然,具体情况,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四、结论
从哲学阐释观看,对任何事物的解释都需要考虑其存在的具体环境,如果离开特定环境讨论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从这一逻辑出发,结合前文论述可以知道,目前《墨子》英译目的是确定的,但英译方法多样的。从目前《墨子》英译目的来看,是要通过《墨子》英译工作,将墨家的基本思想传达给母语或者外语为英语的国际人士。显然,这种传播极具功利性,译者完全可以就翻译方法进行创新。
(责任编辑:桂杉杉)